面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突袭,2009年,在惊心动魄中,我们迎来了新世纪最困难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突发性下压浪的冲击下,我国迅速启动一揽子应对计划,力挽狂澜,同时面向长远,以“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坚韧风格,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抗危机战役。而这一思路付诸实践的挑大梁者——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依据本区域实际分别承重,在为率先复苏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支撑起了危机中的战略转型。不同区域如何在“救急”中“谋远”,是本报告今年的主题。
2009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区域政策出台密集度最高的一年。全年批复10个区域规划,再加上若干推进区域发展的意见和方案,数量多于历年的总和,出台速度与密度亦前所未有。对区域发展实施如此“大动作”,不仅与经济刺激方案形成了支撑性互补,同时也高瞻远瞩地迈出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可以说,这是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地方案,是支持战略性大调整的区域新布局。本书围绕这一战略,突出了东部沿海“老特区”深化改革而图新;“新特区”以社会、环境等新问题引领不同特色的配套改革。
本报告突出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在区域战略重点的整体布局上,从东部沿海到全面铺开,形成东、中、西部、东北地区联动新局面。二是改革向多领域深化。这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深化的新时期。在本书中,从不同区域充满活力的抗争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突破”开始了!
2010年将是新世纪以来最为复杂的一年,可以预期:2010年,新的技术变革将初露曙光,新的发展机遇亦悄然而至。我国改革开放踏入新阶段,工业化模式将面临大幅度转型、城镇化步伐将加快、内需的动力杠杆将启动,在这三个变革的交点上,区域经济将进一步迎来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机遇。
景体华: 北京市社科院。本文属于《北京人口、就业与城市发展》课题组集体成果,景体华、唐勇为执笔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1990~1991年被聘为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市委职业道德先进个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北京经济的周期、动态趋势分析和预测;人口与就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决策与政策仿真试验。曾参与并主持多项大型课题研究,包括20世纪80~90年代的北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1世纪的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国家和北京的人口计生战略研究、领衔北京就业与人口及空间布局、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等课题。曾主编从1993~2007年的《北京年度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首都发展报告》;主编从2004年至今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曾多次获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除以上主编的首都和区域发展报告外,主要学术著作还有:Trend und Zyklen des Wirtschaftswachstums in der VR China 1952 bis 1988;《北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研究》;《中国经济潮——增长与波动》;《经济思想史话》;《现代经济数学基础》等。 采集
陈维: 陈维,经济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等。 采集 采集
魏书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近年来先后参加的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三大都市密集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北京市发改委招标的“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委托课题“北京产业基础和结构变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主持了北京市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重大课题招标项目“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区域蓝皮书)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采集 采集 采集
游霭琼: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广东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区域与产业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对外经贸、人才发展理论与政策等研究。合作研究成果有《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研究》《广东改革开放史》《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等。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3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