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研究

本书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以及产业竞争力的观点,利用日本和中国相关机构的数据结合案例分析,通过与日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比较,揭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其战略、产业结构分工、技术转移、企业经营状况、企业撤出状况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成因。

笔者认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政策走向以及日本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关联,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与日本的内因加速了日本对外产业转移。日本的对华投资动机由传统的“出口导向型”或者“生产要素导向型”转变为“生产与市场并重型”,开始形成研发、生产、本土销售的全方位投资特点,日本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国市场竞争中。而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迫使日本改变了原来的“边际产业”对华直接投资模式,开始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变,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的特点。

笔者认为,随着日本本土化战略的实施,技术成为日本企业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随着日本比较优势产业对华投资的增加和中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提出,日本企业通过设备投资、在企业内部建立研发部门、人力资源流动、链接型技术外溢、建立独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加快了对华技术转移,呈现出由边际技术到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日本转移的技术或者从事的技术研发多以与其市场重视型战略相一致的应用型技术为主。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工业生产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中国的产业与日本产业主要表现为互补关系。中国在农业、矿业、纤维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行业拥有竞争力,而日本在化学产业、机械产业、钢铁产业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日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分工领域主要集中在零部件和材料的开发以及销售和服务方面,中国参加国际分工的部分为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部分。因此中日两国形成了两类互补关系,即(1)零部件与成品之间的工序间分工所产生的互补关系;(2)根据产品附加价值所形成的互补关系。中国产业尚未构成对日本的威胁,日本对华投资也不是产生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的直接原因,而是实现日本产业高度化、解决产业空洞化的手段。

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把中国作为生产加工基地,90年代后日本企业逐渐将中国作为互利互补的合作伙伴,开展市场导向型投资,资本含量和技术含量项目显著增加。日本企业采取了采购销售、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本土化战略,加强成本控制和营销网络的建设,90年代以来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取得了良好收益,收益状况不仅高于国有企业的水平,而且好于其他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收益水平。其中内销型企业的盈利比例高于出口型企业。良好的收益状况使其在华投资企业的撤出率较低。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含香港、澳门)撤出率平均为20.42%,不仅低于日本海外投资企业的平均水平31.9%,而且也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23.31%。海外投资企业撤出的原因,除了中国产业竞争力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外,还有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在内的各种复杂原因。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中食品、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撤出率较高,而电机、机械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撤出率较低。撤出企业与企业经营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关联,“低龄化”和“高龄化”企业撤出比重较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