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年度系列报告,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联合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研究成果。
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社会矛盾治理篇、基层社会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6年北京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6年是北京社会治理极为重要的一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同意正式颁布,为未来五年首都社会治理描绘了美好蓝图。北京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体现为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工作深入推进、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智慧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司法办案流程精细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二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果进一步巩固,表现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京津冀警务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接合部公共安全隐患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三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机制建设进一步取得成效,表现为司法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多元纠纷化解机制进一步实现创新、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四是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表现为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集中爆发的态势得到明显遏制、首都金融安全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北京社会治理工作还面临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尚不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亟待完善等。对此,应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调整机构设置,加强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规范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解决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点问题,突出风险评估工作重点,加强城乡接合部治理的风险评估,加强金融领域风险评估,加强对涉及民生重大事项的风险评估,加强对舆情的风险评估等;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科技平台,提升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社会参与度。
殷星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治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等。主持完成“平安北京建设研究”“构建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研究”“首都群体性事件媒体应对措施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城市反恐研究(三卷本)》《城市反恐怖行动概论》《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7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
张苏: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专家,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主持“构成要件解释方法论研究”“环境司法中的刑事行政交叉问题研究”“金融创新视野下的刑法分则适用问题研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量刑根据与责任主义》专著1部,在《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马晓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社会安全与社会治理。出版《移民适应的行为策略研究——望京韩国人的创业史》《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等著作,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超大型城市韧性社区建设研究”“首都社会安全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研究”等多项课题。课题报告多次获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研究成果受《中国新闻周刊》《环球时报》专访,《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袁振龙: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三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理论宣讲专家。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社会治安、城市安全、物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已经出版《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社区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农民问题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管理与合作治理》《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构建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5部,编撰《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先后在《光明日报》和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7篇,在其他学术期刊等发表各类论文、研究报告100余篇,多篇文章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编,执笔撰写的26篇研究报告先后获得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