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屏障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是生态屏障建设的目标,生态屏障则是生态安全的保障。生态屏障处于过渡地带,是经过人工改良的具有明确保护与防御对象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空间跨度,在空间上呈封闭或半封闭分布,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净化、调节与阻滞、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功能。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北方防沙带建设区、黄河与长江等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重要实施区,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省处于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深刻认识甘肃省生态环境既重要又脆弱的现实,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严划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并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为创新体制,抓好试点方案落实工作。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合作,组织专家团队,推出了国内第一部生态安全绿皮书,提出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安全目标,构筑西部生态屏障,实施‘四屏一廊’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生活”的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思路,旨在贯彻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筑牢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己任,将国家“两屏三带”规划甘肃功能区细化为“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组织、科学实践,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和《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结合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际,科学制定了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了考核评价模型,跟踪研究甘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展及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充分借鉴生态屏障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驱动上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展,推动“一带一路”甘肃段及西部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康玲芬: 女,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自然地理学博士。
陆大道: 男,1940年生于安徽枞阳,经济地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尤其是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著作有《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7、1999、2000、2002)等;论文有“二000年我国工业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区域发展地学基础综合研究的意义、进展与任务”等。
郭清祥: 男,回族,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中国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民族学与西北民族社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主编。
喜文华: 男,回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主任,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刘举科: 男 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兰州城市学院原副校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孙伟平: 博士,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哲学》杂志主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胡文臻: 1963年11月2日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林产工业联合会杜仲产业分会副会长,安徽省庄子研究会副会长,特约研究员,博士。特约研究员。擅长以哲学思考研究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合作研究主编《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2013)、(2014)、(2015),引导城市管理者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获得2015全国优秀皮书二等奖。合作研究主编《杜仲产业绿皮书·中国杜仲橡胶资源与产业发展报告》(2013)、(2014-2015)。合作研究“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杜仲橡胶新品种培育种植)”项目并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体系,列入201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出版专著《第一层级复合产业哲学——以杜仲橡胶资源培育复合产业研究为例》。在核心期刊《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发表论文《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高天鹏: 男 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甘肃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祁连山北麓矿区生态系统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负责人,西安文理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学术带头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常国华: 女 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博士。
钱国权: 男 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
李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副主任,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