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1~2012)
本报告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为主,并邀请了北京市党政机关和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撰写出来的。 本报告中的研究文章分列为“总报告”、“社会结构篇”、“社会发展篇”、“社会管理篇”、“比较借鉴篇”和年度社会“大事记”六个部分。 在主报告中,市民对政府应对国际经济衰退,积极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举措表示满意,特别认可政府在发展公共文化体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进展。 首都社会状况总体和谐,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2011年市民收入有所提高,但医疗、房价、养老、物价仍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物价上涨、社会治安、住房问题是北京市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 社会各界逐步认识到科学调控人口规模的必要性。 2011年提出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仍需加强宣传与落实。 北京市民希望政府继续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多数人有信心个人收入能保持平稳增长,在控制物价、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治安、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会有进一步改善。市民希望政府继续增加工作透明度,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 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被要求提高到新的水平。 北京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科学调控人口规模。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坚持“产业引导、统筹管理”。重视解决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途径和消除文化隔膜问题,接纳流动人口为居住社区的正式成员,享有参与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权利。北京流动人口社会分化已经十分明显,既要继续关心大量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和发展,还要高度重视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工作、生活安排,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释放“中产阶级焦虑”。 社会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在社会管理中建立社区实有人口一体化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对于化解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的管理困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探索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报告通过专例介绍了民间机构管理模式及服务成效,探讨现阶段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建社会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北京的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关系到城市结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环境、经济、社会的系统性问题,需要按照现代城市的特点与要求,全面规划、实施多层次统筹协调的综合发展战略。 北京在城市化进程中,注意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依据小区实际情况实行分类管理,改善老旧小区大多数低收入群体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农业人口参合率逐年增加,医疗费用实际补偿在全国处于高水平,基金支出合理,但筹资模式还需要扩展优化。 高等教育领域改革中要尊重管理大学、激励教师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建立与高等教师特点相适应的保障制度,警惕过度市场化倾向。 北京是人才聚集高地,为了发挥女性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在梳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出延后她们退休年龄的建议。 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基本状况较好,近年来员工收入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薪酬始终是劳动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目前劳务派遣用工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成为一些用工单位规避《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手段之一。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维护派遣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当前维护职工队伍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保障“三个北京”建设战略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的反腐倡廉工作加大了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需要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和纠正医药购销与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对于构建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需要敞开胸怀,借鉴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城市管理中的有益做法,因此本书增加了“比较借鉴篇”,主要介绍了在人口有序管理和养老及社会救助方面的一些经验。 本报告最后是“北京市社会大事记”,为2011年北京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记录。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