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之间能否实现高效而安全的配合,是国家宏观积极财政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基础设施、中小企业、“三农”、环保等往往是银行贷款不愿涉足的领域,要吸引信贷资金的跟进,需要建立必要的财政激励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直接投资过多或对银行信贷的过度干预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而信贷资金在被地方政府“准财政化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这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信贷增长的风险控制机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世界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在上述方面的有关政策经验,对于我们完善宏观投资政策及完善中长期的相关制度、体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勇明: 林勇明 1966年6月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1993年毕业于英国斯旺西大学发展研究中心。现任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投融资体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学术论文有《美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结构分析》(2008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的世界城市发展问题》(2011年)、《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2012年)、《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纳入法制和市场轨道》(2013年)、《严防房地产风险引发地方债危机》(2014年)、《2017年投资运行及2018年投资展望》(2018年)等。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2项、常规课题2项。其中,《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获得2011年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三等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可持续性研究》获得2014年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