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如果将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看作通货紧缩的典型现象,那么,我国经济确实发生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在讨论紧缩成因的许多近期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见解是将通货紧缩视为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认为导致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在对货币供给不足的成因进行探讨方面,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不足是由信贷紧缩造成的,信贷紧缩又是由不良资产和债务的增加引起的。这实际上是用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模型来解释我国的通货紧缩。另一观点则将货币供给不足归因于中央银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其理由是货币供给(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率的持续下降。这是一种货币数量论的观点。由于将价格紧缩视为一种货币现象,流行的政策主张是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甚至适度通货膨胀来反紧缩、刺激经济增长。这种政策主张的基本理论逻辑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是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过多或供给不足的结果。由于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状况就取决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如果不足,就会造成价格紧缩即通货紧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扩张货币供给才能消除持续的紧缩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是,上述观点和主张没有注意到我国产品市场出现的持续性超额供给。持续性超额供给导致市场出清困难,为出清市场,价格必然下降,这同样会形成紧缩。这种紧缩与银行紧缩信贷、中央银行采取货币紧缩政策无关。在产品市场存在持续性超额供给的情况下,信贷紧缩是市场不能出清的正常合理反应。这表明,用价格持续下跌定义的通货紧缩不一定是纯粹的货币现象。据此,本文提出,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逆现象,与通货膨胀一样,应当有类型差别。但在已有的经济学文献中,与通货膨胀不同,并不存在关于通货紧缩类型的研究和相关界定。本文认为,根据导致价格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直接原因,可以将通货紧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使实际总支出小于充分就业总支出,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形成紧缩;另一种是由于货币存量不能如期转化为有效需求,即总储蓄大于总投资或总收入大于总支出而造成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形成紧缩。本文将前一种紧缩定义为货币供给不足型通货紧缩,将后一种紧缩定义为有效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本文的任务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后一种通货紧缩给出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并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概述,包括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反向变动规律(这一规律被概括为物价水平的“生产力准则”),以及商品形态变化理论。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可以推导出第二种类型的紧缩,它们是理解总储蓄大于总支出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型紧缩现象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第二种类型的紧缩的实证检验。检验证实了我国发生的紧缩是第二种类型的紧缩。第三部分是结论与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