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与中国西北疆域
在线阅读 收藏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在中国西北疆域形成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河西经略与西域经略唇齿相连,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西域,失去河西走廊的支撑,中央王朝难以治理好西域。汉武帝始设河西四郡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对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疆域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东西之间的商业贸易为河西走廊带来了繁荣兴盛,在海上丝绸之路尚未开通前,河西走廊是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河西走廊还是诸多民族往来迁徙、交流交融之地,各民族共同开发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安危对于关陇地区十分重要,所谓河西安则关陇安。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为中国的疆域形成贡献了重要力量。

河西走廊在中国西北疆域的形成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央王朝对河西走廊的开拓,始自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此后经三国、两晋、北朝、隋、唐、宋、西夏、元、明各朝,河西走廊行政区及郡县名称屡有变动。降至清代,设凉州、甘州两府和肃州、安西两直隶州。今日河西走廊包括武威、张掖、酒泉、金昌、嘉峪关5市,面积27万平方千米,居住着汉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哈萨克族等众多民族。

从地理上看,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今甘肃、新疆交界处)。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长约900千米,宽数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亦称甘肃走廊。河西走廊的南面是连绵高耸的祁连山脉,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终年白雪皑皑,跋涉十分艰难;北面的北山山脉,属阿拉善-北山地台边缘的隆起地带,地势较南山低平,但处在蒙古高原边缘,外连渺无人烟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行走极为不便。位于武威市的乌鞘岭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这里既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又是中国大陆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

受周边环境影响,河西走廊沿途沙漠、戈壁和绿洲断续相接,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河西走廊的水系主要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雪水灌溉使得走廊全境农业一向发达,形成典型的绿洲生态农业。古人云:“终岁雨泽颇少,雷亦稀闻,惟赖南山融雪回合诸泉流入大河,分筑渠坝,引灌地亩,农人亦不以无雨为忧。”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素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

就是这样一片富饶的土地,如何成为中国版图的组成部分,又在中国西北疆域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何等作用?笔者试图研讨论述,以求抛砖引玉。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