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敦煌哲学看河西走廊的多元文化共生
在线阅读 收藏

多元文化共生是促进文明交流最深刻的理念,河西走廊是极具特色的文明过渡地带,深刻理解河西走廊上的文化共生现象,对于全面审视人类文明历程、构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河西走廊上,敦煌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作为我国和亚欧大陆交流的中心地区之一,敦煌不仅是东西方陆上交通枢纽,更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重镇和举世闻名的多元文化符号。敦煌文化中的敦煌哲学蕴含着深刻的文明发展机制,是东西方哲学世俗化、大众化历程中最具典型性的思想形态,也是文明交流、交融中多元文化共生最集中的表现,体现出世界历史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中渐进而又深远的民族认同,并在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中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

无论从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还是从文化地理层面上看,统一完整的中国都是数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鉴于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及交通网络等因素的限制,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交融中保持着“和而不同”,形成了密切关联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分布着复杂多样的地理生态,由此孕育出多元一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多元之间的互构共生在历史沉淀中逐渐演化为统一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多元格局中存在若干个极具影响力的文明过渡地带,这些在地缘结构、生产方式和文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多元文化区域在中华文明的生成和变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河西走廊地处蒙新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是我国大陆腹地通往欧洲、中亚、西亚唯一的陆上通道。得益于南北山脉雪水的滋养,相对平坦的狭长走廊上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肥沃绿洲,在走廊内部,高原、荒漠、戈壁、绿洲、草原等形态相间共生。河西走廊是我国唯一一条连接中原腹地、戈壁绿洲、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的陆上通道,这种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为河西地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典型地带。

敦煌是河西走廊上最耀眼的明珠,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季羡林先生曾经精辟地总结:“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文化是我国古代对外开放和人类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古丝绸之路开辟后,河西走廊逐渐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共生的重要过渡地带,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类型的多元文化在这里进行了长时期的交汇、交流、对话、依存与沉淀,敦煌哲学和人文精神在河西走廊上得以历史地生成。这种独有的文明转换机制使河西走廊在众多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和发展空间,其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的多元文化共生格局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与形成机理,呈现出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规律和前进趋势。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