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漂泊无助的远游——读《秦州杂诗》二十首及其他
在线阅读 收藏

乾元二年(759)夏秋之交,杜甫辞华州功曹参军职,避难秦州,作《秦州杂诗》二十首。第一首开篇点明题旨:“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2304828悲生事,即战事未断,悲酸不已。在诗人眼中,他半生的期许,至此而尽。离开长安,他又进退失据,无所归属。干戈未息,骨肉流离,个人与国家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所有这一切,都凝聚成一个“悲”字。因人,即依托他人,逃亡陇右。远游,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其特殊涵义,多与求仙相关。如《楚辞》中有《远游》一篇。王逸注:“《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2304829可见,屈原《远游》有两个主题,一是怀才不遇,二是寻仙求远。两者又有因果关系。后来诗人写作这个题材,也多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譬如三曹就多有游仙诗(如曹植《远游》),李白更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杜甫“三年饥走荒山道”(《同谷歌》),经历了远游、流浪、流亡等种种苦难,刻骨铭心。但他在这个时期写下的诗歌,几乎看不到任何仙道遁世思想,留给读者的多是战乱、饥饿、民不聊生、国家败乱的画面。过去三年的远游经历,彻底改变了杜甫的劫后余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