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现代学术之梵文因缘
在线阅读 收藏

自后汉以来,释教东流,经书移译,佛法大行于中土,梵文也随之成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和义净(635~713),跋涉万里,沟通华梵,树立起中西交通和佛经翻译史上的丰碑。唐宋以后,中原地区的译经活动渐趋消歇,但西藏地区却继之成为印度佛教新的输入地和保存地,出现了众多的译经大德。总的来看,中国古代的梵学和佛经翻译实践密不可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古代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成就。可惜的是,这一优良的学术传统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直到晚清,梵文及梵学才重又引起中国学者的兴趣。

步入近现代,蹒跚前行的中华帝国遭遇到西方文明的严峻挑战,中外文化进入了一个激烈碰撞的时期。在这个亘古未有之变局中,对梵文的学习和研究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热点之一,章太炎(1869~1936)、梁启超(1873~1929)、苏曼殊(1884~1918)、冯承钧(1887~1946)、陈寅恪(1890~1969)、胡适(1891~1962)、汤用彤(1893~1964)、许地山(1894~1941)、吕澂(1896~1989)、于道泉(1901~1992)、徐梵澄(1909~2000)、季羡林(1911~2009)、金克木(1912~2000)、王森(1912~1991)、周一良(1913~2001)、吴晓铃(1914~1995)这些响亮的名字,都与梵文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学者们也通过自己或多或少的梵文学习,或深或浅的梵学研究,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贡献。

梵学与中国现代学术关系发生、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晚清民初的探索期;(2)二三十年代的繁盛期;(3)四十年代的拓展期。笔者拟先陈各期之梗概,描述人事,介绍背景,最后略论其启示意义。需要说明的是,题目中出现的“现代”一词,时间范围大致指晚清民国时期,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关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梵文学习和梵学研究的情况,本文暂不作讨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