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虹桥机场发生了两架飞机险相撞的“10·11”事件,是一件突发而未形成安全事故的生产安全事件,具有“事故征候”。随着当事方之一的东方航空公司在官方自媒体——新浪微博的“钛航”上率先发布消息,具有“事故征候”的“10·11”事件演化成为一桩重要的舆情热点事件,并引发了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大整顿。本文通过调研访谈,研究在这次生产安全事件中东方航空公司、民航管理部门和社会媒体(包括网民、专家和新闻媒体)为何采取了不同行动策略建构此次事件的意义。本文研究发现,由于东方航空公司和空管部门都是高可靠组织,都深知具有“事故征候”的生产安全事件对维护组织的社会形象的重要价值;事发后,双方都试图通过不同方式感知、建构和转化事件意义,增强组织能力和改善组织形象。由于不同的当事方感知和建构意义时所面对的诸多要素不同,加之社会媒体、公众等非当事方参与,最终导致不同的当事方建构意义时部分偏离了最初意图。因此,不同的当事方相互协调彼此的动机、立场和策略,才能防止意义感知与建构之间的脱节以及意义建构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