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一片破败景象。20世纪30~40年代,农村经济更趋萧条,农户谋生艰难,贫困程度加深,多数家庭常常出现亏空,只好饮鸩止渴,借贷度日。可以想象,在这种状况下,贫困农户借贷的主要用途是为了生活消费,当然也有少部分借贷用于了生产方面。中国农村中,除了贫困农户外,其他不同阶层农户的借贷需求则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地主、富裕中农、中农家庭生产性借贷需求就比较多。
农户借贷,借贷渠道,信用担保,担保制度,中国,1930~2010
赵学军: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农村经济、金融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