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推进教育下乡?百余年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践行者们。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的观念著称于世,但是,他也提出了一种“强迫读书”的观点。在推动平民教育运动的过程中,总是会遭遇不愿读书的情况。为此,就要采取强制措施:强迫是一种必要的手续。社会上有三种人:自动要读书的;经劝导后才愿读的;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陶行知在总结芜湖房道尹、察哈尔张都统、河南王教育厅长所施行的办法时,提出了四条比较有价值的做法:县知事以下以推行平民教育为考成之一;十二岁以上出入城门应经警察持《千字课》抽验,不会读罚铜圆一枚;十二岁以上不会读《千字课》,每月纳“愚民捐”一角;主人阻碍属下读书,酌量罚款。这些具体做法并没有被普遍地践行,但是,强迫读书的做法却延续至今,成为教育下乡过程中最为显著的悖论。木丰中学位于乡村、少数民族、边疆这样的边缘地带,教育下乡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