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在被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老大帝国之弊病不断显现,国家主权日益沦丧,数次的列强侵略战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统治阶层与文化阶层造成了巨大冲击,“天朝上国”“天下中心”的迷梦日渐破灭。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完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坚忍顽强、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内生特质都注定了面对危机只会愈加顽强和不屈。自1840年之后,清王朝开始从科技、军事、文字到经济、文化甚至政体方面有目的、有系统地向西方学习,而民间的有识之士、有机会与西方文明发生接触的阶层也在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地向西方学习。进入民国时期,这种学习则显得更为自然与坦率,经历了晚清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导下的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及清帝退位,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学习与改良,而在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最直接、最显著的不同与差距就是教育。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之下,教育救国成为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知识精英阶层的共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改良,对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与模仿,成为当时教育界非常重要的思潮,甚至可以看作整个知识界的共识。在教育救国的大背景下,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 梁漱溟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教育领域用力最勤、思考最深,成就也最大,尽管他们的个人经历、学术背景、性格机遇都有很大不同,但教育救国的思想都是趋同的。经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劳动教育的推崇与实践也是一致的。在近一百年前,在中国国难深重之际,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们深刻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教育、对于民众、对于国家的 深刻意义,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思考与研究。本文结合史料对此进行梳理,希望为今日我们认真宣传、实践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所启迪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