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An Unhappy 40th Anniversary?The Prospect for Improved Japan-China Relations
文章框架:在与美国的贸易和安全关系日益恶化之际,中国政府欢迎日本这一重要的经济伙伴;日本仍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谨慎态度,表示只会参与符合透明度和债务可持续性标准的项目;实现日中关系的实质性改善和长期稳定,可能需要两国当前的区域战略和国内政治管理发生根本性转变。
观点摘要:
1.201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1978年签订),日本和中国想以此来改善双边关系。这并不是日本和中国第一次寻求缓和关系,因为两国也试图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和30周年之际来改善关系,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时,中国曾短暂地改善了两国关系,中日恢复双边对话,双方就“建立在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的互利关系”表达了共同愿景。2010年和2012年,在东海接连发生的冲突,很快破坏了纪念条约缔结30周年时所取得的成果。2018年双方恢复高层互访和经济对话。2018年4月,李克强总理访问了日本,双方同意设立海空联络机制,共同管控海上危机。2018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访问中国,并邀请习近平主席访问日本,出席2019年在大阪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商贸问题是这次会晤的主要议题,双方重申,面对美国对世贸组织的挑战,双方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至少在口头上如此。双方达成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货币互换协议,价值300亿美元,并在第三国签署了52项价值18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合作协议。双方还同意在海上搜救行动方面进行合作,以及恢复两国军舰互访。在与美国的贸易和安全关系日益恶化之际,中国政府欢迎日本这一重要的经济伙伴。对于同样受到美国关税威胁的安倍晋三而言,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是“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议程的补充。该议程包括为日本企业寻求更多外国投资机会。然而,由于经济关系倾向于独立于政治关系,上述发展是否将成为中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还有待商榷,因为两国之间基本的战略和政治问题仍未解决。
2.两国长期的地区愿景和战略没有改变。为了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地区稳定,习近平主席似乎对这种缓和持开放态度。然而,鉴于“中国梦”旨在最终让中国重返其历史上的地区主导地位,目前尚不清楚中国对日本的愿景是什么。这一外交政策并没有打消日本的疑虑,因为日本仍在抗议中国船只进入有争议的海域。另外,日本“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表明,它支持把自由贸易、航行自由和法治作为该区域的治理原则,例如在推进“全面与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方面所做的努力。在安全方面,日本通过内外平衡来管理中国日益增长的能力。美日同盟仍然是日本安全的“基石”。日本还在巩固与澳大利亚、越南和印度等一系列亚洲国家的安全关系,以对冲来自中国的风险,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美国承诺的不确定性。尽管中日两国的愿景有一些重叠之处,尤其是在维护地区稳定和经济合作方面,但目前尚不清楚如何安全地管控分歧。此外,尽管此次峰会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重大利好,但日本仍持谨慎态度,表示只会参与符合透明度和债务可持续性标准的项目。日本在一些“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项目中参与合作,可能会继续参与其他相关项目,进行良性竞争,因为它正在寻求建立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并发掘与美国和澳大利亚潜在的合作机会。从长远来看,国内政治的未来发展可能会危及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成果。安倍晋三在9月连任自民党总裁后,恢复了修改《宪法》第9条的目标。随着其在自民党、国会和日本公众间引发争论,我们会观察中国如何应对这个敏感问题,以及双方的民族主义言论是否会阻碍合作。
3.纪念条约缔结40周年进行的积极对话和务实主义活动在短期和中期促进了中日双边关系的发展,这对防止冲突是必要的。然而,与纪念条约缔结30周年的活动类似,在安全与历史问题仍然存在的情况下,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执行各项协议并保持缓和的关系。实现中日关系的实质性改善和长期稳定,可能需要两国当前的区域战略和国内政治管理发生根本性转变。记者秦家骢(Frank Ching)指出,“两国可能会更有诚意,但不一定会更加信任”。如果日本和中国正面临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会把安全和历史问题(而非经济问题)推向风口浪尖,那么“诚意”远不如“信任”更能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