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The United States’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Challenges for India and Japan
文章框架:“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与其他基础设施发展和区域联通性倡议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尚不明确;鉴于所涉国家的范围和数量,“一带一路”倡议有潜力通过其庞大的跨境有形和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全球经济重心;印度赞同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自由和开放”的概念,印度更喜欢该地区“包容各方”,而不是成为一个“成员有限的俱乐部”。
观点摘要:
1.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通过宣布战略投资和经济合作,扩大了“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范围。印度和日本对于实现美国在该地区的愿景至关重要。“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有可能成为以安全为中心的反华倡议。这将使印度和日本感到不安,它们在选边站队时会犹豫不决。两国还希望“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具有更大的经济合法性并成为更广泛的区域经济秩序构想,而不是将其作为增加美国在该地区商业存在的倡议。尽管宣布了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和合作努力,但印度和日本的各种举措将决定它们对“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承诺,其中包括印度一再强调的“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包容性”,以及日本决定有选择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并制定应对该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的方法和应对中国的战略。然而,通过一个区域联通性议程,继续参与“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可以给双方一个增加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贡献的机会。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2017年11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以来,“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概念已经逐渐增加了实质内容。2018年7月,特朗普政府表示将致力于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进行更深入的经济接触。中国努力启动新的投资举措,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蒙古国开展一系列新的双边经济合作。美国最新的公告更加明确了特朗普政府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发展方向,此前在2017年11月的讲话中没有提到这一点。然而,从印度和日本——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两个主要利益攸关方——的集体观点来看,一些不确定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处理。第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是“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理论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否专注于经济发展,或者主要致力于发展成为以安全为导向的战略,旨在近期和长远地制衡中国。第二个不确定的问题是“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与其他基础设施发展和区域联通性倡议的关系,最显著的是与中国领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虽然美国宣布“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将加强对包括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湄公河下游倡议”和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在内的重要区域机构的支持,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在与“一带一路”倡议竞争,还是试图通过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经济架构来补充“一带一路”倡议。第三个不确定的问题涉及“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长期可持续性。到目前为止,特朗普的外交和贸易政策一直起伏不定,而且特朗普的“美国第一”政策可能会阻碍其他印度洋—太平洋国家参与“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
2.对印度和日本来说,重要的是要考虑参与“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是否会导致该地区重组。鉴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对这种可能性的反思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肯定的是,鉴于所涉国家的范围和数量,“一带一路”倡议有潜力通过其庞大的跨境有形和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全球经济重心。然而,这一举措也带来了地缘政治影响,可能最终改变地区权力平衡。与此同时,一直存在有关建立更强有力的安全框架,以维护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洋秩序的举措。这包括在2015年将日本正式纳入印度—美国马拉巴尔演习,以及在中断10年后于2017年重启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美国四方安全对话。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重点打击所谓的“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是另一个迹象,表明对于中亚和阿富汗沿线安全环境的考虑变得越来越重要,以确保“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这些情况促使美国对中国采取更加注重安全的措施,如采取强硬路线。“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不容忽视。然而,重要的是,美国要避免陷入安全困境,不要通过将“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转变成高度关注安全的战略来与“一带一路”倡议竞争。美国方面需要避免实施一个以安全为重点的框架,该框架要求印度和日本等国对中国采取更加坚定的强硬立场,反过来,这将鼓励中国通过例如使海外商业港口军事化来保障自身倡议的安全。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应当仍然是一个以发展为重点的战略,其目标之一是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此外,“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和亚非增长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际南北运输走廊和俄罗斯领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等其他显著的区域联通性倡议,需要为多层面的区域连接框架提供新的前景,向受援国提供替代方案,目的是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补充而不是与之竞争。就其本身而言,中国需要向国际社会保证,“一带一路”倡议的资金筹措和获得是以国际标准和规则为基础的,包括公平和公开的竞争与合作,而不对受援国施加可能最终危及国家安全的不可控的债务。
3.至少就声明而言,经济和商业参与似乎是特朗普政府的“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核心。除了在基础设施发展、能源安全和数字连接方面投入1.135亿美元外,美国机构正在寻求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蒙古国在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中密切合作,以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涉及的项目的建设。从特朗普选择在2017年11月和2018年7月在美国和地区工商领导人广泛参与的主要商业论坛上阐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对美国商业具有重要性。这种显著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其他主要利益攸关方如日本和澳大利亚之间产生共鸣,这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为区域项目调动资金而建立的三边伙伴关系中显而易见。“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还需要超越目前与少数几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包括制度性贸易和投资联系的项目,以真正打造“自由和开放”的经济地理环境。到目前为止,该战略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经济架构。美国的战略投资主要是为了扩大美国出口产品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市场准入。加强国家伙伴关系,比如授予印度“战略贸易许可地位”,似乎也有类似的目标。事实上,美国强调发展融资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更好的选择”,似乎更多的是为了防止相关国家接受中国资金,增加美国在该地区的商业存在,而不是为了实现一个包容性的区域发展目标。“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如果不推动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区域经济秩序议程,它就可能无法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经济战略。“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可持续性以及印度和日本继续致力于美国各项努力的程度仍然是重要问题。印度和日本都与美国一起努力促进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2015年,三方成立了三边基础设施工作组,以确定能够帮助加强区域联通性的可能的协作努力。2017年,印度和日本发起了印日“东向行动”论坛,以提高联通性和促进印度东北部发展。同样,日本和美国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也加强了联系,包括发起战略能源伙伴关系、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和日本贸易保险(NEXI)签署谅解备忘录。此外,“四方安全对话”的成员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一直在讨论建立一个联合的区域基础设施项目,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进一步支持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这些努力将成为“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重要支柱,并为印度和日本继续致力于参与“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提供理由。然而,两国都意识到,不应忽视任何被解释为带有明显“反华”姿态的举措的重要性。印度在这方面尤其谨慎。它远离了2018年7月30日宣布的最新美日澳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尽管美国施加压力,但印度仍不赞成将四方安全对话提升到部长级别的磋商机制。印度赞同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自由和开放”的概念,但印度更喜欢该地区“包容各方”,而不是成为一个“成员有限的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