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技工作者‘孕哺期’职业发展研究”是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委托课题,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承担。课题主持人为魏国英和周云,课题参与人包括社会学系、心理学系、法学院等院系的老师和女性学研究生。该课题于2011年启动,2013年完成。
1.研究背景及目的
女科技工作者同男科技工作者一样接受了为期多年的系统教育,但受社会性别角色分工的制约,女科技工作者一旦选择了结婚和生育,还要承担人口再生产并更多地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从而有可能影响其职业发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当前女科技工作者的生育状况,分析孕哺对她们工作和生活的普遍影响;比较不同年龄、学历、职称与工作单位的女科技工作者孕哺期工作变化状况,探讨孕哺对女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影响的群际和代际差异;评估现有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相关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扶助女科技工作者孕哺期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与规章制度建议。
2.课题开展情况与研究方法
课题组梳理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日本、美国的孕哺政策法规变迁与现状,以及国内外关于孕哺对女性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翻译了有关美国理工科大学男女学者平衡工作与家庭冲突、在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领域的性别平等状况等研究成果。调研主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共回收3402份有效问卷,并对北京市和长春市36位有孕哺经历的女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受访者的孕哺期状况,特别关注从怀孕、生产直至孩子3岁这一时段她们工作状态、工作成果的变化,对现有孕哺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认可程度,以及她们的需求和建议。深度访谈聚焦于孕哺给受访者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变化、她们平衡孕哺与工作冲突的理念与感受以及对目前政策的评价和需求。
3.研究成果及主要发现
该研究在《中国妇女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报告,2015年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孕哺与女性职业发展》一书。研究发现,多数女科技工作者在孕哺期希望并尽力兼顾工作与家庭,但面临诸多困难;她们认可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但对社会和单位提供的孕哺环境与设施满意度低;国家、单位和家庭应共同承担人口再生产的物质和精神成本,才能不断减少孕哺对女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4.研究意义
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推进之际,对女科技工作者群体孕哺期职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具有多重价值。一是获得了孕哺对女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影响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做铺垫。二是为党和国家贯彻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职业女性孕哺期劳动保护的法律政策提供了参考。三是客观、准确地展示了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孕哺期职业状况,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女性人才成长的关注,便于进行不同国家间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