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
在线阅读 收藏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批准号:05JZD00030,于2006年开题。首席专家为乔以钢,主要参与人有陈千里、刘堃、屈雅君、陈宁、林丹娅、李玲、张莉、李贞玉等。课题于2015年结项。最终成果鉴定为“优秀”。

1.课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该课题是文学学科的性别研究首次进入教育部的重大课题。旨在从性别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统与现实进行多层面的审视;在考察性别因素在古今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和影响的基础上,扩展到更为宽广的文化视域,深入揭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及现实与“性别”之间的关联,剖析各类文学文化现象,克服以往因男性中心的单一视角局限而产生的盲点或误解;借鉴本土具有悠久历史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国外有关性别研究的理论思考,探讨性别理论的建设以及在多学科、跨文化视野中的研究实践。

2.项目开展的基本情况

课题研究从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学史写作等多层面,对中国文学文化领域的性别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就相关学术问题提出新见解。在此过程中,对传统的考察与对现实的分析相结合,研究对象贯通古今,并涵盖大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研究尊重事实,不走偏锋,重视文化传统,适当借鉴国外理论资源,积极探索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互补交融;自觉避免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在理论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体现出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3.主要成果和研究价值

阶段性成果为“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学术丛书,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著作10部:陈洪、乔以钢等著《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性别审视》,刘思谦、屈雅君等著《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的阐释》,张莉著《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乔以钢等著《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现象与性别》,陈惠芬等著《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陈千里著《因性而别:中国现代文学家庭书写新论》,陈宁著《女性身体观念与当代文学批评》,刘堃著《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韩〕李贞玉著《清末民初的“善女子”想象》,马勤勤著《隐蔽的风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说的多元书写(1898~1919)》。此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妇女研究论丛》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课题论文81篇。在《南开学报》开设性别研究学术栏目,刊出32期,发表论文116篇。

4.课题/项目的评价、意义和影响

该课题一系列学术成果发表和出版后,被认为是近年来本领域研究的重要收获,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妇女研究论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丛》等共发表14篇书评,给予充分肯定。《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课题论文多篇。乔以钢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论文《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陈千里《因性而别:中国现代文学家庭书写新论》两部著作获评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三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