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改革开放以来,中拉关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1978~2001年为第一阶段,“高访驱动”是主线,主要成就包括中国扩大和巩固在拉外交阵地,中国与部分拉美国家深化和升级双边关系,推进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2002~2012年为第二阶段,“贸易驱动”是主线,主要成就包括中拉贸易实现“三级跳”,双边贸易、投资、金融合作全面展开,中拉双边关系形成三层次、多元化大格局。2013年以来为第三阶段,整体合作是主线,主要成就包括中拉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拉经贸合作跨入“金融驱动”阶段,中拉开始对接“一带一路”。中拉关系发展新阶段的总任务是,推进构建携手发展的中拉命运共同体。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简称“拉美地区”)有33个独立国家和十几个未独立地区,总人口约6.5亿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0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80%,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据文献记载,横跨太平洋、连接拉美与中国的海上航线开辟于1521年,1565年沿着这条航线的中拉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第一批华工苦力被贩卖到古巴,1875年秘鲁成为第一个与晚清政府建交的拉美国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华民国政府与10多个拉美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拉美国家则属于资本主义阵营。1960年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古巴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1970年智利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南美洲国家。改革开放前,中国陆续与秘鲁(1971年)、墨西哥(1972年)、阿根廷(1972年)、牙买加(1972年)、圭亚那(1972年)、巴西(1974年)、委内瑞拉(1974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年)、苏里南(1976年)、巴巴多斯(1977年)建交,1978年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建交国数量达到12个。1980~2001年,中国先后与10个拉美国家建交,即厄瓜多尔(1980年)、哥伦比亚(1980年)、安提瓜和巴布达(1983年)、玻利维亚(1985年)、尼加拉瓜(1985年)、格林纳达(1985年)、伯利兹(1987年)、乌拉圭(1988年)、巴哈马(1997年)、圣卢西亚(1997年)。在这10个新增的建交国中,中国先后与格林纳达(1989年)、伯利兹(1989年)、尼加拉瓜(1990年)三国断交。因此,2001年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建交国数量为19个。
改革开放以来,中拉关系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2001年为第一阶段,“高访驱动”是主线。2002~2012年为第二阶段,“贸易驱动”是主线。2013年以来为第三阶段,“整体合作”是主线。如今,中国与拉美国家发展起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经济利益基础不断加固,政治与安全利益也在提升,在地区与国际事务中,中国与拉美国家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认知与合作,展望未来中拉关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有望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凝聚更多的共识与开展更广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