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依附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它创造于社会中个体对人际沟通的需求。作为联结个体与社会的桥梁,礼物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媒介,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思想和情感。礼物的交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赋予了礼物在本质和流动形式上的特殊性。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复杂性,它融汇了多个民族、多种社会的文化风俗,呈现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婚姻是人类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而经过几千年发展和传承的我国婚礼习俗,也已扎根在中华文化中。礼物交换是我国婚礼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婚姻礼物品类多样,承载着复杂的意涵,发展出了多元的传递模式。本章以传播学的视角,将婚俗礼物视为一种传播媒介,围绕聘礼和嫁妆两类最具中国本土文化特性的婚礼礼物,探讨我国婚俗中的礼物功能及其传播。通过研究聘礼和嫁妆媒介功能的演变,了解我国文化下的婚俗礼物作为传播媒介而存在的价值,进而领会礼物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关于礼物的历史难以追溯其源头。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物质交换就开始存在。礼物交换的前身可以认为是一种基础的物品交换,但最初物品交换仅是以满足人类日常的生理需求为目的,传递方式相对单一,还不足以“礼物”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体系的完善,物品交换已在人们生活中频繁发生,人们对物品的定义不再只是基于其表象功能,物品的交换愈发场景化。伴随人类生活的多元化发展,根据特定的交换场景,物品开始被赋予表征形态功能之下的深层象征意涵,物品作为沟通媒介的价值逐渐深化。当物品的“交换”性逐渐被“馈赠”性取代,礼物就开始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