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技术从出现到被采纳通常会经历萌发、快速引起关注、低谷、成熟的过程。比如,在教育领域,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项技术出现后,往往被大家看好并赋予厚望,认为其会让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之后发现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从而热度减退,但一些技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更加成熟,逐渐被大家采纳,而另一些则消退。
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虽然预测了短期、中期和远期会被采纳的多项技术,但从国内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看,技术进入科技类博物馆的速度并不快。特别是在教育中的应用,技术和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还比较少。
本次调研中,我们也邀请博物馆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基于各馆的现状对近期有应用前景的教育技术进行预测。
顾洁燕: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长期从事科技馆展览和教育工作,主持开发数百项展品、数字媒体、课程、活动等各类教育资源,获得国家、上海市专业奖项20余项。主持国家及上海市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合著学术和科普著作9部。
鲍贤清: 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技术、博物馆学习,从事博物馆教育活动、STEM课程的开发。主持和参与学习科学、博物馆学习的省部级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
李秀菊: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曾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系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科学教育相关研究工作。主持中国科协调查类课题、中国科协科普部委托课题等20余项。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5)》《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7)》《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获“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