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身处网络批评现场的大众网友在网络传播的互动、即时模式和推崇个性的氛围中发展出一种惯用口语、缩略语,且富有情感和个性的话语体系.同时,网络批评主体受社会补偿、情绪宣泄和身份隐匿的心理作用影响而常常在网络批评行为中表现出秩序感和伦理感的缺乏.两种话语体系在规则与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不仅使彼此难以有效沟通,还由此产生了诸多误解与对抗,而这进一步阻碍了共通意义空间的建立.
网络文学,文学批评,网络平台,多元主体,价值判断
吴优: 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跨媒介叙事。主持省、市级社会科学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网络传播语境下舆论宣传范式变迁与话语转换》《大众文化与文学实践关系的反思性研究》《网络空间文学受众的接受特征分析》等十余篇,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学术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