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庸》“政犹蒲卢”郑、朱注之歧异与会通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庸》第20章“夫政也者,蒲卢也”一语简称为“政犹蒲卢”。对于此语,郑玄与朱子分别给了不同的解释,前者提出了蜾蠃说,后者提出了蒲苇说。郑朱两说的根本区别不在个别字词解释,而在其背后的哲学观念:郑玄之说反映的是一种教化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又根于汉代善恶相混的人性论学说;朱子之说反映的是一种德化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则是根于宋代理学家的人性本善学说。郑朱两说在音韵学上有其相通性,都是果臝词族的一语之转。果臝词族的最初之物应该是葫芦。葫芦在上古初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果臝之音很可能就是对葫芦之形与音之观察而来,而且以之作喻,可以兼有教化与德化两种政治哲学意义,通于郑朱两说。所以葫芦说应该是一种比较圆满的解释。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