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而且这一文明在历史上也不像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那样中断过或消失了,这一文明是由全体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结晶。在这连续不断的近五千年的文明里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创造、共同拥有并共同享受。从国家的民族结构来看,我国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在创造了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各民族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是存在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与各民族的存在相伴相随、形影不离”71530488。必须强调的是,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是事实上存在的文化差异,所谓文化差异是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不同性、特异性、多元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的不同性、特异性和多元性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客观存在,自从民族诞生时起,差异就伴随着民族的历史而存在。换句话说,各民族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是其独立存在的主要原因”71530488。这一现象的存在犹如中华文化的锦绣大花园里,各民族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显得鲜艳夺目、眼花缭乱,真可谓蔚为壮观、色彩斑斓。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民族分布极不均衡,在腹地主要是汉族,但在边疆地区分布着除汉族外的许多不同少数民族。因此,我国的边疆地区也往往被称为“边疆多民族地区”或“多民族边疆地区”。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生活的各少数民族,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比较偏远的落后地区,交通不方便,边疆各民族国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称为国民)创造了自己本民族文化,并且有着与生俱来的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王朝国家政权特别是新中国各种惠民的方针政策的巨大影响和多民族国家中华主流文化(以下称为中华文化)的强势影响,边疆各民族国民又形成并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一定认同。这两种文化认同长久地、不可人为分割地相互联系和交织在一起,因此,民族文化认同度与中华文化认同度的关系,对边疆的治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国家强大等有着非常关键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如何处理、调控好边疆各民族国民对这两个层次文化的认同关系问题,特别是加强边疆各民族国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地位认识问题,是边疆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政治问题,更是边疆治理理论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张增勇: 张增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