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章我们勾勒了整个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形成和变迁,分析了国家对其的规范、特定局势下行动者的结构,但是场域中组织如何聚集和组织资源,如何运行,背后逻辑为何,我们还知之甚少。鉴于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项目和机构两种组织方式,两者的运作机制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且国家也是在这一分类框架中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因此,我们也依照这一分类,从中各选择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个案,深入其组织内部,通过扎实的实证资料分析其运行机制。具体说来,我们关心以下问题:中外合作方有着怎样的办学动机?为什么会选择合作办学?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找到彼此的?如何聚集和组织教育资源?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公办机制有何异同?如何面对政府的控制和监管?合作组织具有怎样的竞争力?对国内合作大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高校组织的运行主要有四个核心环节:遴选学生、评聘教师和管理人员、安排课程与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按时毕业和就业。我们对中外合作办学运行的考察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从而可以对中外合作办学制度的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另外,中外合作办学还有两个特殊的环节,一是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达成;二是合作办学中大范围存在的出国与签证,我们也将纳入分析中。对上述六个环节的考察构成了中外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分析的主体部分。其中,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属于组织中的行动者要素,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属于组织中的技术要素,组织目标要素体现为组织的定位,组织结构要素体现为行动的模式化。我们将细致地描述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个环节的特点,分析背后的成因,并集中考察各个行动者在其中的作用。本章主要呈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个案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