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社会政策支出的配置机制和流向结构
在线阅读 收藏

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政策支出的配置机制和流向结构。随着总体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社会政策支出的配置机制和配置结构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从配置机制上看,中国社会政策支出的结构性转变有两个阶段:第一,社会保险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但社会救助体系停滞不前,使社会安全网出现了漏洞;第二,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受到重视,这使家计调查型支出在社会政策支出中的份额有所上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中国福利体制在第一阶段发生了从社会主义模式向法团主义模式的转型,而在第二阶段又有从法团主义模式向自由主义模式的转变之势。从配置结果来看,中国社会政策支出结构性转变的最显著之处,是社会保护支出增长迅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波兰尼关于市场化激发社会保护发展的论断。只不过中国的经验更多地证明社会保护并非与市场机制相对立,而是一种同释放市场力量相辅相成的国家行动而已,这与波兰尼把市场机制的成熟与社会保护的发展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相左。中国的经验同样表明,以忽视社会保护为主要特征的东亚生产主义福利模式,同样处在转型之中。社会保护在全球性市场化的进程中有所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中国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之处,在于医疗卫生领域中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这对于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的中国来说尤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结构性缺陷。但这一缺陷的矫正自2017年已经起步了。由此,中国新兴的福利国家将走向社会发展与社会保护并重的新阶段。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