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以探究世界的客观属性为宗旨,那么,复杂性科学运用复杂性思维,创立和使用复杂性方法的目的,也是探究世界的客观复杂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简单性被科学界视为世界的基本属性,复杂性则未受到关注,它至多被认为是简单性的复合产物,复杂性甚至被认为是认识主体运用简单性原则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结果。简单性信念是早期西方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传统和发展动力,它与前文述及的机械还原论思想相互依存,而这种信念从古希腊先哲那里开始,就已经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都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先哲们试图通过一种对本源的寻求来认识自然现象的复杂性。而今,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但自然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其本质也复杂的,加之“复杂性”思维在各种人文学科中的兴起,简单性信条在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挑战,但由于各门类学科所凭借的研究方法各异,关于复杂性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劳埃德(Seth Lloyd)统计,复杂性的定义已达45种。针对这种状况,《科学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约翰·霍根(John Horgan)不无讽刺地将“复杂性科学”称为“混杂学”。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如此众多关于“复杂性”的定义呢?其实,这种状况恰恰说明,不能再用传统的“还原论”思维统一概括“复杂性”;另外也说明,探索复杂性的方法路径繁多,“复杂性”已经成为众多学科的关注对象。所以,理解“复杂性”需要先梳理不同理论背景下的复杂性运思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