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将大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化水平和公众服务水平。本文通过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对物联网技术需求的迫切性。针对物联网在我国文保领域的发展现状,特别是结合传感器网络和射频标签(RFID)技术,从文物的馆藏保护与展览、考古挖掘监测与保护、文物管理以及游客服务四个方面,阐述了需求背景、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案例。由于文物的发掘、保护和管理的自身特点,物联网非常适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这必将为传统的遗产保护和公众服务方式带来新的、革命性的变革。
互联网络,智能技术,应用,研究报告,中国,2012~2013
张若南: 于2000年和200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03~2006年先后在美国奥斯汀市摩托罗拉公司和天津飞思卡尔公司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研发工作,现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宽带无线网络的跨层协议设计与性能分析,获教育部“200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维多利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Albert Hung Chao Hong奖学金等,入选教育部“2011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刘仍莉: 于201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感器网络的信息获取与处理。
李文怡: 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文保科科长,馆员,长期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