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社会”——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文本解读
在线阅读 收藏

任何概念都有其赖以生成的特定语境,并在这一特定语境下浮现出其特定含义。“社会”是贯穿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经典文本的核心范畴之一,从“本真社会”到“现实社会”再到“典型社会”的生成与嬗变历程表明了“社会”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转变,这既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理论转向的一个缩影,又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

毋庸置疑,“社会”是马克思一生的思想领地和实践领域,也是贯穿马克思经典文本始终的一个核心范畴。任何概念都在特定语境下浮现出特定含义,“社会”概念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论述、用法颇多,不同的语境赋予了“社会”不同的规定性。马克思本人未曾专门对“社会”概念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定义,这既为我们深入阐释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也是尝试通过“社会”厘清、理解马克思整个思想进程的最大困难所在。为了攻克这一理论难关,本文特别选取了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具有“制高点”的三部代表性论著305745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来考察其“社会”概念。细心研读这些文本,我们便可以获得“社会”概念生成与嬗变的基本倾向。总体上看,马克思是沿着这样一种思想脉络来展开论述的,即从对“本真社会”的总体规定,到对“现实社会”的考察,再到对“典型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的个案研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