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诏安县三都行政区划示意图
三都居民由于大多是开漳将士的传裔,加之历史上腥风血雨、刀光剑影交叠纷呈,因而人们对开漳功臣这类英武伟烈人物倍加崇拜。他们在乡族中往往扮演着地头神、太始祖双重角色,陈元光、许天正、沈世纪等的塑像在城乡庙祠中比比皆是,建醮祈安、走王祭诞、迎祖巡安、演戏庙会等祭祀、纪念活动,异常隆重热闹。光是沈姓一年一度为沈世纪侯祖举行的“迎祖巡安”活动,就长达5个月,有74个村庄参与,国内罕见。
以上这些,便是诏安三都值得陈述的概要。
图2 清代诏安县区域图
');" class="a2">收藏诏安县地极福建、境接广东,连山艮其西北,大海浸其东南。在山海之间,有一个土地平衍、溪流纵横的小区域,这便是史称的“三都”。
据考古发现,在远古的时候,由于受地壳升降运动和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这里曾数度出现海陆交相进退的景象。直到唐代,仍然半是陆地半是水泽,鳄、象出没其里,地方一片蛮荒。以后,由溪流挟带的泥沙在海潮的顶托下,逐渐淤积成洲,海岸线外移,以致元代建在海边的南诏城,如今相去大海10多公里。通过濒海悬钟城外通往海底的石砌小径和离海30多公里铜螺岭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遗存,人们仍可感受到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变。
在唐垂拱置漳州之前,三都地方居住着“畲瑶”土著。之后,前来平叛靖边的中原将士及其眷属于此落籍屯垦,土著则避居二都山区。继而又有汉人因避乱、为官、戍守、游学、经商续来。尽管元初因抗元斗争致使许、陈等姓几遭灭族,清初迁界居民又锐减过半,但尔后历经近200年的休养生息,到清道光年间,地方人口达11万。随着地狭人稠的矛盾渐显,人口陆续向海外迁徙,而入迁则大为减少。至2010年诏安第六次人口普查,地方人口28.11万人,140多个姓氏,其中汉族人口26.95万人。
明嘉靖九年(1530)析漳浦的二、三、四、五都置诏安县。时三都的范围东达凤山岭,与四都接壤;西临分水关,毗邻广东省饶平县;南达宫口海港,面对诏安湾;北至牛皮岭,与二都接壤。三都作为行政区划,相沿数百年,到民国9年(1920)方改设怀恩、遵化、思政、东湖、维新5个区。现今,则属南诏、深桥、西潭、白洋、建设5个乡镇和桥东镇的大部分及金星乡的湖内村,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
在全县几个“都”当中,三都堪称首善之区。《县志》言其“山环九侯、赤坑之雄秀,水汇象溪、大海之吞吐,地势夷旷,民居稠密”。
三都的对外对内交通,不论水运陆运,皆以县城为枢纽。明清时期,大驳帆船从城郊的溪海交汇处起航,出诏安湾,可下南洋、上北地、到台湾。东西方向连接广东、福建两省的驿道,则傍城而过,横贯三都。得此之便,地方上有不少人从商。在以船舶为重要交通工具的年代,三都人冲破重重险阻,泛海贩运。从明代的走私贸易到清代的合法贩运,努力开拓生存发展的空间。得海运之引领,种养业、加工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商品化。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文化心态和经济格局居于主导地位,而诏安三都却显现出农耕经济与海商经济共生并存的特点。
三都的民居聚落,经历由相对集中到逐步扩散、由多姓杂处到聚族而居的演变过程。由地方史志、姓氏族谱的记载以及田野调查情况分析,地方居民的居聚点最先是在南诏堡及周边地带,继而沿东、西溪两岸延伸,随着水利、交通建设的推进,村庄渐渐星罗棋布于各处丘原。同时,在开基祖之后,随着人口的代代繁衍,各姓子孙相继分迁播居,从而形成众多的宗支村、子母寨。这样,三都的村寨便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南诏城。从明末清初的153个自然村发展至今,已有207个自然村,13个社区。
明清时期,诏安行政机构仅设县一级,知县(知事)连同下属官吏不过十多名。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社会很大程度带有自治性质,其政治特征是将推行保甲制度当作消弭盗贼,维护治安的手段,以扶植族权来“补王政所穷”,收“约束化导之功”。三都在诏安置县前后,沈、许、林、陈、吴等大姓率先建祠堂、兴族田、修族谱,组织化、制度化的大姓宗族蔚起。迨至清代,地方聚族而居已相当普遍,宗、支祠亦比比皆是。宗族,尤其是大姓宗族的社会功能彰显,在不少乡村,保、甲和族、房实际上是掌控在同一批人手里,影响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三都作为若干个宗族组成的乡族共同体,历史上,族际关系既有契合也有争斗,彼此在共利的前提下,可以合作建设水利、道路等公用设施,或者联防互保以抵御寇盗,但为了各自的利益,各宗族之间又时而产生纠纷,甚至酿成大规模的“红白旗”械斗。三都僻处边陲海隅,历史上“倭寇”“红夷”,海盗山贼表里为患,官府鞭长莫及,居民建堡寨、备武器以御侮,遂成民间械斗张本。
图1 诏安县三都行政区划示意图
三都居民由于大多是开漳将士的传裔,加之历史上腥风血雨、刀光剑影交叠纷呈,因而人们对开漳功臣这类英武伟烈人物倍加崇拜。他们在乡族中往往扮演着地头神、太始祖双重角色,陈元光、许天正、沈世纪等的塑像在城乡庙祠中比比皆是,建醮祈安、走王祭诞、迎祖巡安、演戏庙会等祭祀、纪念活动,异常隆重热闹。光是沈姓一年一度为沈世纪侯祖举行的“迎祖巡安”活动,就长达5个月,有74个村庄参与,国内罕见。
以上这些,便是诏安三都值得陈述的概要。
图2 清代诏安县区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