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三)沙井村概况
在线阅读 收藏

1990年8月19日上午

沙井村书记刘振海

沙井村总户数213户,人口635人,粮食田400余亩,蔬菜田100余亩。

耕地主要是由集体农场经营,全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农场中有11个人在工作。粮食总产量有60万斤(30万公斤),相当于亩产1500斤,农场工人的人均年收入6000元。去年大队的工农业总产值是23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000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电视机的普及率达到了100%,彩电、冰箱的保有率是30%。

沙井村从1983年开始使用自来水。去年修铺了1公里的道路,今年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汽车修理厂,开业以后每年应该有30余万的收益。

沙井村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好。

当前面临的课题是要解决老人的退休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依据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而有差别。在农村,农民年轻的时候从事农业劳动或在村里的企业上班,上了年纪后主要是靠子女供养生活。政府准备在老人退休以后也在生活方面给予保障,可能不久就会实现。

在顺义镇的27个村中,沙井村在经济方面属于落后的村子。现在是刚刚起步,二、三年后日本友人再来的时候应该会有很大的变化吧。

沙井村有11个人从事农业经营,其他的人在村营企业、乡营企业上班。这个地区不存在待业问题,大家都有工作做。

菜地是个人承包的,要支付一定的管理费,没有自留地。在大收、麦收、秋收的时候干部们都参加。因为实现了机械化,所以11个人就能解决问题。在农场工作的人有男性也有女性。1987年设立农场,向顺义县申请实行三优化组合。

(村里的人口)630人中女性占60%,男性占40%。

土地减少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建设工厂、企业占了一部分土地。说到有关村里的学校的状况的话,小学校的校舍在石门村,是本村和石门村联合办的学校,学童的数量相当少,是四年制的初级小学。

不久要在乡里成立比较高级的中心小学校,10月1日新建学校开校后要迁移到那里,校舍及设施都很气派。

沙井村参观

场所 沙井村服装工厂办公室

应答者 张瑞、李广志、刘振海、女性干部(〈〉内是应答者的姓氏或身份)

张瑞的经历

问:现在您家里有几口人?

答:〈张〉五人。

问:是和儿子一起住吗?

答:〈张〉有儿子、孙子、孙女。

问:您解放前是会首吧?

答:〈张〉……〈李〉是保长。

〈张〉是的,保长,我从二十几岁到五十六岁一直当保长。

〈李〉村子的干部,是副村长。

问:那么解放后也当干部吗?

答:〈张〉解放后也当了一些年,上了年纪就不当了。

问:在1940年……

答:〈张〉哪一年的话不清楚,我记得在我多大年纪的时候有什么、做了什么。

问:今年高寿了?

答:〈张〉88岁。

关于旗田氏的回忆

问:日本人旗田先生来的时候,您是保长吧?

答:〈张〉嗯。

问:旗田君召开了运动会吧,在哪里进行的?

答:〈张〉大庙。

〈李〉是学校吧。旗田来过。

问:还记得除了旗田还有多少人来吗?

答:〈张〉记不太清了,因为旗田是他们的领导吧(笑)。当时的学生应该知道。

问:那么当时旗田先生和大家的关系非常好吗?

答:〈张〉啊。〈李〉非常好,和旗田先生的关系最好。伐杨树用于修铁道的时候。〈张〉在大爷要拿走土地的时候旗田先生帮我们说了一下,后来宝三要夺取香火地的时候又是旗田先生来帮了我们。

问:也就是说在有人想要拿走村里的土地的时候旗田先生做了调停?

答:〈张、李〉是的。〈张〉白世仁也已经死了,是顺义县城隍庙人。(以下两个人同时开始聊,谈话不能回到原题了,他们讲的是宝三的事)

问:解放后旗田先生留在北京的时候是谁拿了面粉去看他的呢?

答:〈李〉杨源。沙井村的杨源和石门的李有宫(?)。〈张〉石门的保长。

问:到北京去拜访旗田先生的事,是不是说明你们和旗田先生的关系非常好呢?

答:〈李〉说什么时候都好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中国和日本也一样,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村子的概况

问:旗田先生来的时候,沙井村是70户吧?

答:〈李〉七十几户。

问:土地改革的时候是多少户?

答:〈李〉101户。

问:现在是多少?

答:〈李〉现在是160户。

问:人口?

答:〈李〉500人。

问:还记得解放前土地是多少亩吗?

答:〈张〉1300亩。

土地

问:土地改革时这里有地主吗?

答:〈李〉有。二个。邢永利、赵立民。

问:他们当时是住在县城里还是住在沙井村呢?

答:〈李〉邢永利住在县城,赵立民住在沙井村。

问:有富农吗?

答:〈李〉三个。

问:叫什么名字呢?

答:〈李〉这儿就有,(指着张瑞,笑)杨源、任振刚。

问:您在土地改革的时候有多少土地呢?

答:〈张〉130亩。

问:这是老亩还是市亩?

答:〈张〉老亩。

问:一老亩合多少市亩?

答:〈张〉不能决定,要由生产量决定。〈李〉好的土地稍微多一点,劣等土地少,合理的负担,如果是好的土地的话不用很多。

问:〈外事科〉过去的亩和现在的亩一样吗?

答:〈李〉亩是一样的,可是负担的量不一样。

问:那么老亩是多少步?

答:〈张〉60方丈。〈李〉步……用弓尺的话是240弓。

问:当时的一市亩是360弓吧?

答:〈李〉240弓。

问:老亩是?

答:〈李〉是一样的。

问:杨源在土地改革的时候有多少亩地?

答:〈李、张〉不到50亩。

问:任振刚呢?

答:〈李〉……20多亩。

解放前的保长和甲长

问:解放前的保长有几个人?

答:〈李〉二人。

问:甲长几个人?

答:〈李〉有几个人?有多少户呢?10户是一甲,当时有六甲。

问:保长是怎么选出来?

答:〈李〉公选。

问:保长的报酬?

答:〈李〉没有报酬。

问:甲长呢?

答:〈李〉更没有了,后来有几个月有。〈张〉一个月十几元,我没有。

问:另一个保长是?

答:〈张〉杨振。〈李〉杨源的弟弟。

问:他们当保长有多长时间?

答:〈李〉几年时间。

问:甲长是以什么基准选出来的?

答:〈李〉保长决定的。

问:当时保长和甲长的工作是?

答:〈李〉纳税给县、乡。

问:当时有看青吗?

答:〈李〉有,工作的时候有报酬,不工作的时候没有报酬。

问:以前的甲长、保长都是识字的吗?

答:〈李〉是识字的。〈张〉不识字的人成不了(甲长、保长)。

看青

问:雇看青的时候,和在周边的范围内的邻村石门村、望泉村、南法信商量吗?

答:〈李〉划分好了土地区划,如果决定了是沙井村的土地的话就看着,没有越界(其他村的土地)的事。

问:什么时候协定的呢?

答:〈李〉以前就是这样,沙井村的土地由沙井村看着。

问:李注源是看青吗?

答:〈李、张〉是的。

问:他在旗田先生来了以后做什么呢?

答:〈李〉种田,种植西瓜。已经早就死了。

问:什么时候死的呢?

答:〈李〉七、八年前。

问:李注源后来一直住在沙井村吗?

答:〈李〉一直是一个人生活。

问:他的夫人?

答:〈李〉娶了媳妇,不过老早就死了。

问: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看青呢?没有劳动能力的吗?

答:〈李〉首先人品正直,其次是要胆子大。因为胆子不大的话就不能捕获盗贼。(笑)

问:是像流氓那样的人吗?

答:(笑)〈李〉不是,是好人变的。

土地纷争

问:解放前有土地纷争吗?记得周树堂和李注源、李广恩、文有之间有诉讼吗?

答:〈李〉有。

问:当时是拜托旗田先生调解的吗?

答:〈李〉是那时候的事(笑)。那不是耕地,是作业场,围着四角形土地的四家发生了争执。李注源在西南角、李广恩在东南角。因为李注源要卖掉西南角的土地,这样李广恩就没有了通道,就不能出来了。西南角没有了的话怎么走好呢,这边那边都是“阴地”(墓地),这不是就不能出去了吗,因为这件事而开始了争执。后来李注源买回了通道,李注源向文有用50元买了(买回了)通道。

问:解放前屡次有这种土地纷争吗?

答:〈李〉没有,很少。

沙井村的解放

问:沙井村是哪一年解放的?

答:〈张〉1949年。

问:1949年几月?

答:〈张〉一月。〈李〉春节。

问:沙井村有革命英雄吗?参加八路军的人呢?

答:〈李〉没有。

问:革命前和八路军有关系的人呢?援助粮食和金钱什么的?

答:〈李〉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关的,另一方面是不得不有关联的(国民党和八路军)。两者都有。(笑)

八路军

问:八路军最初到沙井村来是什么时候?旗田先生来的时候八路军来了吗?

答:〈张、李〉没有,没有。〈张〉西边有,还很远呢。

问:旗田先生来这里的时候没有八路军吗?

答:〈李〉在很远的地方有。

问:旗田先生来这儿的时候没有住在这里吗?

答:〈李〉没有。〈张〉回了县城。

问:据旗田先生说,当时从沙井村到县城的路上有土匪出没是很危险的。

答:〈张、李〉那个时候(治安)非常乱。

关于满铁调查的回忆

问:旗田先生来的时候是一个人来的,还是带了别人来的?

答:〈李〉带人来的,刚来的时候是带人来的,后来就不带了。〈张〉山本常一个人来。〈李〉一个人来的。(笑)

问:旗田先生来的时候,大家款待了吧,请吃饭什么的?

答:〈李〉吃过一次饭,在沙井村。

问:只一次吗?

答:〈李〉就一次,后来就没有吃,说是因为民众太苦了。(笑)

问:旗田先生来调查的时候你们领取了酬金吗?

答:〈李〉都给了大家,我并没有领。

问:调查结束后一起吃了饭吗?

答:〈李〉去了顾问室,县城里有顾问。

先天道

问:听说过先天道的事情吗?

答:〈李〉有。

问:沙井村有信徒吗?

答:〈李〉有,但没有领导者“道头”,只是普通的信徒。

问:另外有总部吗?他们去拜哪儿的庙呢?

答:〈李〉那边的杜各庄。

问:距这里有多远?

答:〈张〉四里。(等于两公里)

八路军

问:旗田先生来的时候这个村有参加抗日运动的人吗?联络员什么的?

答:〈李〉没有,谁都没那么做。(笑)

问:解放时八路军是从哪个方向来的?从县城方向吗?

答:〈张〉从东边(县城的方位)来的。〈李〉八路军来的时候,这里一个人都没有,大家都逃了(笑)。

问:1949年春节的时候八路军过来,大家都逃走了吗?

答:〈李〉是的。

问:逃到哪儿了呢?

答:〈李〉也不知道是哪儿,就是逃了。

问:后来大家都回来了吗?

答:〈张〉也有走了一年的,也有半年或三个月的。

问:1949年的春节没有过吗?

答:〈李〉没过。

农会

问:回来后组织了农会吗?

答:〈李〉是的,最开始是农会。在那之前是解放国庆。

问:农会的主任是谁?

答:〈李〉张守俊。

问:他是贫农吗?

答:〈李〉是贫农。

问:他不是看青吧?

答:〈李〉不是看青。

问:他成为农会主任的时候大概多少岁?

答:〈李〉不到40岁。

问:土地改革的时候大概有多少亩地?

答:〈李〉1000亩左右。

问:现在也有千亩吗?

答:〈李〉现在不到了。

问:张守俊现在还健在吗?

答:〈李〉在北京看大门。

问:除了刚才提到的邢永利、赵立明外,还有地主吗?

答:〈李〉这件事是这样的,是不是划为地主取决于有没有榨取,纯粹的榨取是地主(不劳动的人),不是那样的话就是富农(自己也劳动的人)。

李广志的家庭状况

问:您家里在土改的时候有几口人?

答:〈李〉还没分家,也有弟弟,人很多。

问:家里有长工吗?

答:〈李〉有两个长工。

问:您家里的长工是本村人吗?

答:〈李〉是本村人。

问:叫什么名字?

答:〈李〉已经死了。李广玉、孙小孩。

杨源的经历

问:杨源家有人吗?

答:〈李〉没有,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张〉没有儿子。

问:女儿们全都嫁到其他村去了?

答:〈李〉是的。

问:杨源解放后做什么?

答:〈李〉解放后还是务农吧。

(〈内山〉他是过去的村长吧?〈浜口〉三个富农之中有一个是杨源吧?说了是富农可是不到50亩地。〈三谷〉有45亩。)

问:杨源以前是庄长吧?

答:〈张〉是庄长。

问:旗田来的时候,他有40亩地,土地改革的时候是50亩地吧?

答:〈李〉是的。

问:这样说来,后来又买了地?

答:〈李〉是的,是这样的。

问:杨源的弟弟还健在吗?

答:〈张〉他弟弟已经去世了,有侄子,他弟弟的孩子。

问:1949年八路军来了以后他也逃了吗?

答:〈李〉是的。

土地改革

问:这里是哪一年开始土地改革的呢?

答:〈李〉1950年。

问:解放一年以后吗?

答:〈李〉过了一年后。

问:那个时候大家都参加了吗?

答:〈李〉都参加了。

问:张瑞先生也参加了吗?

答:〈张〉嗯。

问:富农也能参加吗?

答:〈李〉富农、地主不能参加。

问:从外边来了工作队吗?

答:〈李〉工作队来了。

问:多少人的工作队?

答:〈李〉土地改革(的时候)吧,只有一个人。

问:只一个人?

答:〈李〉周围几个村都是一个人。

问:那么工作量很大吧?是1950年春开始的呢?还是冬天呢?

答:〈李〉是冬天。

问:土地改革的等级是如何决定的?

答:〈李〉好的土地一亩按2.5亩,不好的土地按0.5亩计算的。

问:这是本村人算的吗?还是外边来的工作队决定的?

答:〈李〉这件事是这样的,评议,农会的评议决定的。

问:(〈三谷〉农会的领导者是村里人吗?)农会的负责人张守俊是本村人吗?

答:〈李〉是本村人。在那边(日本)也叫村人做“村族”吧。

问: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答:〈李〉他是户主。

女性的作用

问:在旗田的调查中为什么没有女性回答呢?

答:〈李〉都调查了,女性不参加(调查),因为(女性)有旧观念吧。〈李〉如果是现在的话会参加吧。

问:解放前干农活的只是男性吧?

答:〈李〉是的。

问:女性不干农活吧?

答:〈李〉比方说户主死了,家里有孩子的情况,长子如果是女孩的话,这个孩子就干农活。

问:那这里有这样的女性干农活的例子吗?

答:〈李〉有。

问:她们是贫农还是中农?

答:〈李〉两者都有,也有中农。

问:如果家庭富裕的话就雇长工吧?

答:〈李〉如果家里谁都没有,也有雇人(雇工)的。

问:寡妇的土地情况?

答:〈李〉她不雇长工,没有雇长工的钱啊。种几亩地,不管怎样能生活就行了。

问:那么在土地改革的时候,有这样的人被划为地主的吗?家里没有劳动力就将土地佃租出去或是雇长工的人如何决定成分呢?

答:〈李〉土改的时候吧,家里没有劳动力不看做是地主。〈张〉不看成是榨取。

答:〈李〉坐着等吃(等着吃)的看做是榨取。

问:现在女性也从事农业劳动,是和解放前不同的吧?

答:〈李〉解放前一般是男性从事农业劳动,女性做的也有。

问:可是不像现在这样吧?

答:〈李〉不像现在这样。

问: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性从事农业劳动的呢?您记得吗?

答:〈李〉……

问:50年代初期的互助组的时候?

答:〈李〉互助组的时候(女性)参加了。

问:从什么时候开始了初级社?

答:〈李〉1953年。

人民公社

问: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

答:〈张〉人民公社。

问:人民公社的时候有大食堂吗?

答:〈张〉有。〈李〉那个时候这个村有一所食堂。

问:那个时候女性都参加农业劳动了吧?

答:〈李〉嗯,参加了。

问:人民公社化的时候女性完全参加农业了吗?

答:〈张〉嗯。

问:在这里1949年解放的时候除农会外还组织了妇联、民兵组织吧?

答:〈李〉嗯。

问:那个时候妇联的干部是谁?

答:〈李〉张林荣。已经死了。

问:当时妇联的活动?

答:〈李〉组织女性进行农业劳动。

问:这里有小学校吧?

答:〈李〉嗯,从前就有。

问:一般上了年纪的女性是文盲吧?您夫人的年代识字的人多吗?

答:〈李〉非常少,男文盲也不少。

上坟的习惯

问:在这里什么时候是上坟的“鬼节”?

答:〈张〉清明节。还有七月十五。〈李〉是阴历。

问:十月一日呢?

答:〈李〉在这里不是。

问:那么在上坟的时候女性也可以参加吗?

答:〈李〉可以。

(〈浜口〉一般情况下每年都去上坟吗?)

问:是全家都去上坟还是一个人作为代表去呢?

答:〈李〉作为代表的一个人去。

问:代表是家长吗?孩子也可以吗?

答:〈李〉一般是有劳动力的人,因为要往坟上填土。

问:女性也可以吗?

答:〈李〉如果家里没有别人的话,能填土的话也可以。

问:这里什么时候进行了“平坟墓”(把坟丘弄平)的呢?

答:……

问:现在有坟丘吗?

答:〈李〉现在没有,北边机关的土地上有墓地,一般没有坟丘。

问:那儿有吗?

答:〈李〉在机关的土地上,一般的没有。(稍微有点慌张的感觉)东边有。

分家

问:发生纠纷和分家是很麻烦的吧?

答:〈李〉发生纠纷的时候就分家,不那样的话就不分家。因为发生纠纷的原因就是为了分家,分了的话就没那样的事了。(财产)不分开的话总是有纠纷。

问:有分家的调停人来吗?

答:〈李〉有。

问:村长什么的?

答:〈李〉村长。

问:“舅”(母亲的兄弟)什么的?

答:〈李〉是的,“舅”来。

问:这些人称为“分家人”吗?

答:〈李〉叫“当家叔叔”。

族长

问:解放前有族长吗?

答:〈李〉有。

问:他是“辈”最大的人吗?

答:〈李〉是的。

问:现在还有族长吗?

答:〈女性干部〉有,长辈的老人。

问:您是族长吗?

答:〈李〉是的,不过正确地说不对,我上边还有哥哥,是“当家子”。

问:是您的亲兄弟吗?

答:〈李〉不是亲兄弟。

问:(〈浜口〉哥哥的名字是?)哥哥的名字是?

答:〈李〉李广瑞。

问:族长在宗族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有新年向族长叩头之类的习惯吗?

答:〈李〉有。俗话说“穷了不讲理,富了讲理”,穷的话就不怎么重视习惯。要说(族长的)作用的话,主要是分家时的调停(说和)之类的。

农作物

问:现在种植的是小麦、玉米、高粱吗?

答:〈李〉是的。

问:这些农作物的种类和解放前一样吗?

答:〈李〉基本上一样。

(〈胜木〉在那些地里高粱和玉米交叉种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问:为什么现在高粱和玉米交叉种植呢?

答:〈李〉那样的地很少,如果是种植玉米的话就全部是玉米。在小麦之间播上玉米种子。

问:可是现在他在外面看到了这样的地。

答:〈张〉那是高的还是低的?

问:〈胜木〉高的。

答:〈李〉是非常高吗?〈女性干部〉是为了防灾的“边上防涝”,因为耐水所以种了高粱。

问:水利的问题吗?

答:〈女性干部〉是的,实际上高粱很少。〈李〉高粱很少。

问:现在都不吃高粱吧,因为不好吃吧?

答:〈李〉难吃。

食品

问:也不吃玉米吗?

答:〈李〉也不吃玉米,(笑)因为生活变好了(所以不吃)。

问:那么现在玉米做什么用呢?

答:〈女性干部〉玉米作饲料用,是猪还有鸡的饲料。

问:还卖(玉米)吗?

答:〈女性干部〉也有卖的。

问:在哪里卖?自由市场之类的吗?

答:〈女性干部〉因为土地少,喂猪和狗什么的就用完了,几乎不卖。

问:鸡、鸭、猪卖吗?

答:〈女性干部〉个人卖。

问:卖给国家吗?

答:〈女性干部〉卖给国家。

问:不能在市场上卖吗?

答:〈女性干部〉不行,团体收不上。

问:有集市吗?

答:〈李〉有。

问:开市的日子和解放前一样吗?

答:〈李〉集市上卖菜的很多,(误解了问题)家畜很少。

小学校

问:这里有小学校吗?

答:〈女性干部〉现在在石门村,邻村。现今因为农村的工业化人口少了。

问:原来有吗?

答:〈女性干部〉原来有。

问:那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

答:〈女性干部〉从1976年开始。

问:解放前也合并小学校吗?

答:〈李〉解放前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后来人少了,变成了10个人一个年级。〈女性干部〉一学年只有10个孩子。

问:40年代的小学校的先生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吧,还记得吗?

答:他不是沙井村人。

年中仪式

问:“五会”是一年中要摆五次宴会吗?

答:〈李〉“五会”是说正月十五、二月初一、七月三十、六月二十四、五月十九,还有三月初八。〈张〉四月初八。〈李〉四月初八,大佛的生日。四月初八有关帝。这些日子里要拜佛,“五会”是说念佛经时的声调。

沙井村现状

书记:刘振海

沙井村的土地概况

问: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沙井村的人口、土地、经济概况等。

答:600人,106户。

问:土地?

答:600亩。

问:一共是600亩吗?

答:全部的。

问:其中耕地有多少?

答:粮食地400亩,蔬菜地200亩。

问:住宅用地?

答:大概是100亩,住宅和道路加起来100多亩。

问:全部加起来是700亩吗?

答:是的。

问:解放前是1000亩吧?

答:是的。

问:什么时候减少的呢?

答:〈女性干部〉1978年。

问:那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建了农场。

问:您的名字?

答:刘振海。

问:年龄?

答:44岁。

问:现在的职位?

答:副书记。

问:(〈内山〉父亲?)您父亲的名字?

答:刘担林。(〈三谷〉[一边查看《惯行调查》]有的,在这儿,家庭编号是23,1940年有家庭成员6人,有4亩地)

问: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现在的工作的呢?

答:1967年。

问:以前的干部是?

答:李继清。

经济状况

问:现在沙井村的经济状况,副业只有服装工厂吗?

答:主要是服装工厂一个。

问:去年每个人的平均收入是?

答:1000余元。

问:沙井村去年的总生产值是?

答:59万(元)。

问:其中农业收入?

答:19万。

问:副业呢?

答:包含自营的在内是40余万。

问:专业户也包含在内吗?

答:是的。

问:服装工厂呢?

答:12万。

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收入?

答:1983年以前是400元,1983年是500元,1984年是800元。

问:这个集体公益金“集体提留”是?

答:30万。

问:向国家提供的粮食一年是?

答:蔬菜比较多。(因为飞机的声音难以听清)

问:人均土地?

答:一亩。

问:比较大型的机械,像拖拉机之类的?

答:有两台车,一台是拖拉机,一台是人货两用的,脱谷机。

问:这里有特别的福利事业吗?例如铺设自来水管道等。

答:有自来水管道。

问:什么时候建的?

答:1983年。

问:那么现在各家都有自来水了?

答:有。

问:投资了多少?

答:2万元。

问:文化设施呢?

答:没有。

干部的经历

问:(〈三谷〉他前任的父亲的名字)以前的干部李继清的父亲的名字是?

答:他不是本村人,是山东人。

问:是什么时候来的?

答:1959年。

问:那么是养老女婿吗?

答:是的(笑)。

问:他是从军队转业到这里的吗?

答:是的。

问:是到这里来以后和这里的女性结婚才住下来的吗?

答:是的。定居在这里了,“落户”。

问:他的前任是谁?

答:张麟炳。

问:他是土地改革以后的干部吗?

答:前面还有。

问:他的前任是?

答:杜作新。

问:还有前任吗?

答:李祥林。

问:他们都是贫农吗?

答:是。

问:(〈三谷〉杜作新和杜得新之间)杜作新和杜得新是什么关系?

答:叔辈。

问:是同一宗族的“一大家”吗?

答:是的。

问:不是亲兄弟吗?

答:不是。是叔辈的。(同一辈分)

灾害

问:解放后有灾害吗?

答:解放后没有。

问:没有虫害、水害、干旱等吗?

答:自从1958年修了水库以来那样的灾害就很少了。

问:解放前没有旱灾吗?

答:解放后也有,1982年就遭受了旱灾。

问:刚才说到这个村主要的农产品是蔬菜,卖到哪儿呢?顺义还是北京?

答:主要是北京。

问:有去北京的人吗?

答:有。

问:有供销社吗?

答:乡里有,村里也有。

问:现在,还有做米糠的人吗?

答:没有。

土地改革

(三谷孝问:土地改革的事,如何进行土地分配的等)

问:土地改革的时候一个人分几亩地?

答:〈张〉一亩。〈李〉那个时候地主和贫农、富农大体相同。中农们大体相同。

问:中农的土地没有变动吗?

答:〈李〉中农(的土地)不动。

问:富农的土地动吗?

答:〈李〉动。

问:贫农和地主的土地一起计算的吗?

答:〈李〉都拿来分了。

问:一个人平均?

答:〈李〉半亩地。

问:怎么决定出身阶级的呢?

答:一个人做了表格,写出每户拥有的土地的数量,大家评议正确与否。

问:沙井村以外的土地也一起计算的吗?

答:〈李〉是的。

问:那么好的土地和坏的土地如何计算呢?

答:〈李〉好的土地多算。好的土地按2.5倍计算。

问:解放前有“黑地”吧?

答:〈刘〉“黑地”呀,(笑)这里是没有的。〈李〉没有。〈张〉是村外的吧。〈李〉脱税的不法土地。

问:(〈三谷〉村里是没有地主的吧)

答:〈刘〉现在没有。

地籍

问:解放前有像土地登记簿那样的东西吗?

答:〈刘〉没有。〈李〉解放前有,是“地籍”。土地改革中在发行土地证的时候都烧掉了。

摊派

问:解放前“摊款”的负担重吗?

答:〈李〉“摊派”的事。〈大家〉是摊派税的事。〈李〉有。

问:还有表格吗?

答:〈李〉有。

问:那和“地籍”一样吗?

答:〈李〉不一样。

问:旗田先生见过那种表吗?

答:〈张〉地主(持有)。〈李〉地主的孙子在年末拿来,有地图、村图。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