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是关于北京近郊吴店村最近50年的变迁及当地民众的生活史,是根据中日两国研究人员的联合调查而完成的。吴店村是位于华北平原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子,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研究人员以它为对象,进行《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留下了关于村落社会各个方面的详细调查资料,因而在对华北农村社会感兴趣的中国研究学者中间这个村子是很有名的。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的目的是“阐明中国社会民众的生活和法律意识”。虽然该调查受到战时条件的限制,但忠实地记录了农民对采访问题的回答,也详细记录了各个农家的家庭成员和经济状况,因此在研究革命以前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实情时,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珍贵文献。但是,这一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料在战后的日本也成为批判的对象,认为问题在于“主观意图和客观现实相乖离”的政治环境以及调查人员的研究态度。因此,除了直接参加调查计划的研究人员的几部著作外,该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相反,美国的研究人员对该《调查》资料的评价很高,并利用它进行研究。利用此资料取得研究成果的有:马若孟、杜赞奇等。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黄宗智评价该资料是“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上关于20世纪前半叶小农社会的最出色的资料”。他对调查对象中的沙井村进行了再调查,发表了论述华北农村社会特征的著作。此外,中国南开大学和山东大学等的研究人员也参考《调查》,对其中的村庄进行了再调查。
参加本研究计划的日本方面的7名研究人员从1977年秋天以来,在10多年间一直参加《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的读书会。这样,在熟读该书、研究其内容的基础上,就华北农村社会的特征进行讨论。但是,其间,读书会的参加者萦绕于心的共同的问题是:已经像自己亲戚一样“亲近”的村民和他们的家人如今是怎样生活的、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的6个村庄经过革命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调查》到现在的50年间是中国农村的大变动时期。作为社会基层的农村,如何认识中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土地改革、农村集体化、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生产承包制等一连串的变革?对于其间的变动,从一个不是模范村的极其普通的村庄、极其普通的农民生活的角度是如何来看的?通过综合比较研究分析在当地调查的结果和解放前的《调查》资料,以村民生活变化为中心描述村庄的变迁史,同时考察华北农村社会和农村变革的特质,这样的课题就提上了具体的日程。
1984年夏天以后,抱有同样兴趣访中的关西“中国农村经济学者学术友好访华团”(团长石田浩)和亚洲经济研究所的小林弘二,就栾城县寺北柴村和历城县冷水沟庄的现状提供了一般性的情报。此外,同年冬天,读书会成员之一、在山东大学留学的中生胜美,多次访问冷水沟庄,着手准备重写该村历史的工作。此后,1986年8月,读书会主要成员访问了沙井村和寺北柴村,并有机会见到了一些记得1940年代《调查》当时情况的老人。此外,三谷在1988年4月之后的两个月间,一方面和以魏宏运教授为代表的南开大学历史系师生就共同研究的协议获得进展,同时得到该大学外事处的帮助,先后访问了寺北柴村、后夏寨村、冷水沟庄、泥井镇(和侯家营相邻的镇子),进行了一些先期调查。
后来,随着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的申请在平成2年获得批准,让人挂念多年的对《中国农村惯行调查》中的村庄进行再调查的计划进入了实行的阶段。在第一年的1990年,通过先期交涉,于顺义县沙井村(现在属于北京市顺义县城关镇)和良乡县吴店村(现在属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进行调查。中国方面的联合研究机构南开大学历史系现代史研究室派遣左志远、张洪祥两位先生,事先访问了这两个村庄,并和县政府以及村委会交涉,得到了进行调查的准许。日本方面的研究人员分配了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是:三谷(宗教、秘密结社)、顾琳(农村市场、副业)、浜口(村行政、干部)、内山(土地制度、共同体)、末次(农村家庭、妇女问题)、笠原(农村教育、日本的占领政策)、中生(家庭、亲族、民间信仰)。日方参考《调查》的记载,做成了调查项目表,积极进行实地调查的准备。
第一年度的调查按照下面的日程进行。
1990年8月15日,从日本出发,抵达南开大学。
8月16日,和南开大学共同研究人员就调查计划进行协调
8月17日,预备调查报告会
8月18日,前往顺义
8月19日~23日,在顺义县以及沙井村调查访问
8月24日,前往房山区
8月25日~30日,在房山区以及吴店村调查访问
8月31日,返回天津南开大学
9月1日,整理本年度的调查,协调下一年度的计划
9月2日,整理访谈录音
9月3日,经北京回国
在调查期间,我们把重点放在高龄村民的人生经历上,他们还记得解放前的事情。这些资料成为我们重写村庄历史的基础。我们以两村50多名村民为对象,进行采访并记录,并录了音。在采访对象中,就有1942年《调查》时候同样作为调查对象的好几个人。从他们的口中我们知道了他们是如何看待日本调查人员的,以及由于他们不愿意对调查人员敞开心扉、故而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纳入调查的项目。这次调查的特征之一是对1942年没有调查的妇女进行调查,还进行了以全村为对象的问卷调查和关于妇女问题的问卷调查。同时在顺义县档案局,收集了土地改革和关于解放前顺义县社会经济情况的文献资料;在房山区,和当地的研究人员举行了座谈会(房山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方存恒、房山区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张东升、房山区文化历史办公室编辑史长义等),参观了房山区地方史研究的成果。沙井村和吴店村村民委员会以及村民在采访调查、问卷调查方面予以帮助之外,在其他方面也给予了方便。
当初的计划是在第二年度,按照参加者的分担部分,以不同的题目来实施采访,补充第一年度的调查,充实内容。但由于中国国内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对这两个村子的再调查无法实现,该计划不得不作出调整。虽然我们对第一年度的调查成果不是很满意,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一个保留了战前的详细调查资料的村庄,进行从没有尝试过的追踪调查,具有相应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决定公开发表调查结果,并期待着各方面的批评指正。由于黄宗智和杜赞奇的著作已经介绍了沙井村的一些情况,这里先发表战后外国人从来没有调查和访问过的吴店村的调查资料。
这次中日联合调查的参加人员有7名日本人,4名中国人。
日本方面 中国方面
三谷孝(一桥大学) 魏宏运(南开大学)
浜口允子(放送大学) 张洪祥(南开大学)
顾琳(上智大学) 左志远(南开大学)
内山雅生(金泽大学) 江沛(南开大学)
末次玲子(中央大学)
笠原十九司(宇都宫大学)
中生胜美(宫城学院女子大学)
在这期间,平成2年度我们聘请了魏宏运教授(停留日本期间:1990年10月20日~11月18日)、3年度聘请了左志远教授和张洪祥副教授(停留日本期间:1991年10月28日~11月15日),和他们在东京、京都、大阪等地进一步进行交流,同时就调查计划进行协商。
在沙井村和吴店村进行采访调查的时候,南开大学的王振锁(日本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宋志勇(历史研究所讲师)、研究生寇曙春、吴艳、密萍承担了翻译工作。此外,当时在北京人民大学留学的三桥秀彦对调查提供了帮助。本书收录的贫农家史和土地改革资料的翻译工作,是久保田善丈、高田幸南、田原史起、辩纳才一、前田比吕子等人完成的。
还有,战前参与《调查》的安藤镇正、旗田巍两先生就实地调查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正如前述,本书是一个调查报告书,它根据的材料是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资助的平成2年度《中国农村变革的历史研究》的成果。关于第一年度调查的沙井村和第二年度(平成3年度)的1991年8月调查的天津市静海县冯家村的资料,留待以后发表。此外,在本调查报告成书的过程中,研究会的运作、调查资料的复制以及中文文献资料的翻译等,得到了财团法人三菱财团的人文科学研究补助金的支持。还有,聘请中国方面共同研究者左志远教授,得到了学术振兴野村基金的国际交流促进基金的支持。本书的出版发行也由于一桥大学后援会的教官研究图书出版促进基金而得以付梓。在本调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提供了大量援助的上述各机构、团体,谨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对于为实现实地调查提供各种帮助的南开大学历史系及外事处的各位先生,对于在调查中提供便利的顺义县及房山区人民政府、各村村民委员会及各位村民表示由衷的谢意。
1992年4月20日
项目负责人 三谷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