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人民日报》的话语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核能在中国被赋予了各种想象和认同,它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自强等梦想,“接合”着意识形态的“爱恨情仇”。而作为“党的喉舌”的《人民日报》,它要通过话语实践来使中国所需要的核能想象和认同合理化,于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核能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关于核能的话语主题也随着历史变迁。
Nuclear Energy,Clean Energy,Media Discourse,Nuclear Energy Discourse
徐生权: 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多个项目。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研究方向为媒介理论、传播思想、修辞话语等。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