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程序法治70年:一项未竟的事业(代结语)
在线阅读 收藏

对我国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历史性梳理和归纳,发现其在70年来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我国民事诉讼下一步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历史资料乃至理论上的支撑,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性意义。课题组的能力有限,最终选择了中国民事诉讼一审程序进行研究,且在研究方法上重点采用了实证方法。2014年,申报的国家课题,为此所截取的时间横断面仅为1949~2013年。随着课题研究的渐次展开与逐步深入,课题研究的难度与日俱增,这也导致课题研究和完成所需周期较长。在这一过程中,课题组又收集了2013~2018年的有关材料。为此到课题结项时,本课题的时间跨度就为1949~2019年。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正好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间节点相契合。这说明本课题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除此外的其他一审程序诸如“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撤诉和缺席判决”“诉讼中止和终结”“裁定”等并未涉及。鉴于课题组的能力和人手有限,再加之技术的局限性,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力不从心之处,因此仅限于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一审微观程序——起诉和受理情况、案件类型、庭审形式、原告身份、委托代理人制度、案件结案方式的研究,收集的资料也基本上以两个基层法院的数据为主。尽管也收集了全国性的相关资料/材料,但总体上而言,数据的全面性不够,对数据的挖掘和提炼也有限,在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理论提升和分析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如此,课题组认为,本研究仅是起点而非终点,更为重要的是,希望能引发广大学术界同仁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希望有更多同仁投身这一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推向纵深。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