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破解北京“大城市病”、重塑首都空间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尽管北京通过疏解一般制造业、区域性市场和部分行政性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转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后,承接地普遍面临发展基础薄弱、产业不匹配、政策衔接不畅、人才吸引不足等现实困境,疏解资源出现“迁而不融”的发展瓶颈。因此,探索哪些条件组合能够支撑承接地实现高绩效转化、构建区域协同的多样路径,成为当前疏解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本报告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如何实现高质量一体化”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梳理疏解成效与承接困境,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行路径分析,探究哪些条件组合能够支撑承接地实现高绩效转化。结果表明,非首都功能的有效转移不依赖单一要素,而是需要多条件耦合协同,不同地区可基于自身禀赋构建多样承接路径。基于此,本报告提出构建多路径承接的统筹机制、完善跨区域政策协同机制、优化产业功能对接与布局、强化人才吸引与培育功能等政策建议,为疏解政策精准落地与京津冀一体化深度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