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杨氏首徒武汇川及其门生
在线阅读 收藏

我读了《武魂》杂志1985年第2期孟正源同志《谈太极拳推重手》一文,内中讲到他在25年前曾从杨式太极拳传人澄甫先生弟子武汇川之侄武云卿老师习杨式太极拳,武老师颇重视推重手的练习。应不应当推重手?怎样推重手?如何掌握重的程度、时间和运动量等问题,这里姑且不谈;只是他提到了武汇川及其侄武云卿(即武贵卿),触动了我久已蓄积在心中的有关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武汇川先生及其弟子的一些轶事。这些轶事在各个武术杂志上还不见有人报道过,可以说是在太极拳传播史上的一个不小的漏洞,故特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报道如下。

1931~1937年一段时间,我在上海江湾读复旦大学高中部(预科)和本科。1933年,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带领他的学员来我们学校表演武术,随后我校由吴剑岚教授(他是武汇川的弟子)带头成立了国术研究会,并发帖请上海各武术社来校表演,共到五十余人,都是武林高手,武汇川先生和他的入室弟子张玉、吴云倬都在场。各门各派的精彩表演,当然胜过中央国术馆的一般学员。其他门派不说,在太极拳方面,张玉和吴云倬表演了武当对剑,武汇川先生则和吴云倬先生表演了太极拳活步推手、大捋和散手。他们二人的身体重量都在一百八十磅以上,看起来似乎不会怎样灵活,谁知二人一搭上手,四脚如蝴蝶穿花,落在体育馆的地板上,没有一点声音,而身手翻腾起伏,如神龙夭矫,尽管变化无穷,却似胶黏漆附,不即不离。每当武一发劲,吴则惊慌失措,辄被抛掷寻丈以外,其失重落地之势,犹如山崩地裂,地板下面的楼板子嚓嚓作响,如摧折一样,使观众大开眼界。所以事后学校即聘请武先生来校担任太极拳教授,作为体育的一课。我的太极拳就是从他入门的。

当时上海武术界一致公认杨式太极拳功夫,除了澄甫先生本人,就要推武汇川先生为第一。武在上海所办的拳社榜其名为“杨氏首徒武汇川太极拳社”。武先生原籍河北昌平,为澄甫先生早年入室弟子,身材伟岸,技艺精湛,教徒严肃认真。他的门生很多,主要的有张玉、吴云倬和武贵卿三人。张玉是上海的推手名家,过去曾有报道;吴云倬与武贵卿二先生,功夫也不在张玉之下。吴在上海办有“用中太极拳社”,可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灾荒年月辞世了。现在张玉和武贵卿二先生还健在。我1983年到上海,还特别前去拜望了武贵卿先生。这三人都是得到了杨式太极拳真传的人,与一般徒有虚名的人不同。

至于武汇川先生本人,由于多种原因,只享年47岁,急病暴逝(大概属于急性肝坏死)。我当时曾参加吊唁,与陈微明先生同席。我还记得陈先生说:“大师兄像金刚一样的身体,我们这些人谁也赶他不上,然而他竟这样早逝,真是武术界中不可补偿的损失,这也只能说是死生由命了。”1942年,我在成都入杨式太极拳澄甫先生另一重要传人李雅轩先生的门墙。李师与我多次闲谈,于其师兄弟中都少所赞许,惟对于武汇川先生则谓其真有本领,功夫既深湛,又全面(指太极门中所有推手、散手、刀、剑、枪等无一不精)。当澄甫先生在世时,只有武可以同他对练。虽然也免不了要被挫败,但比起其他师兄弟在杨师面前就强得多了。李师又说武的徒弟张玉功夫也不错,曾在杭州国术馆与该馆推手很有水平的杨某较量,一出手杨即被打得腾空飞起,跌出一丈以外。可惜李师和吴云倬、武贵卿未接触过,尚不知他们二位的功夫与张玉是伯仲之间否。

(原载《武魂》1987年第2期,署名忠义)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