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家功夫,渊源于金一望先师传李少侯,李传刘子连、杜伯长、麻贵廷三人,麻传万玉成,万传周师之德而及于我。
原传有开合气功,头风,臀风,九家膀子(九家膀子有十二样做法,即熊出洞单膀子、六合膀子、清身膀子、分草膀子、搜山膀子、白鹤亮翅膀子、展手膀子、裹缠膀子、开劲膀子、合劲膀子、燕漂水膀子、翻身膀子),四肘(鹞子入林肘、清步肘、清身肘、倒杀肘,此其要者,另有分草肘、鸡心肘、伏肘,皆其变耳),四把(挑领把、盖十把、引把、眼把),四捶(六合捶、夺捶、阴捶、阳捶),十家拿法(鹰拿兔、蚌吸月、狼拿马、羊拿虎、虎拿羊、江猪拱船、美女晒羞〔滚手锁喉〕、老秦王拿道、扭羊头、白蛇绞棍),膝风(抛膝、猿猴入洞),步子(鸡形步、铲臁脚、分草步子、清身步子)等。拳架套路有四把捶、剪桩四把捶等。但世代相传,递传递变,如刘以拿法为主,杜以膀子为主,麻以头风为主,故其支流,于拳式之演变甚大。万先师虽受教于麻,亦兼杜刘,故能集金家之大成,且去粕存华。如膀子做法虽有十二,然其主要者,亦仅出洞、六合、搜山、亮翅、展手、裹缠而已。拿法非有专门功夫不能用;如身躯渺小者,亦不堪练使。翻身膀子与剪桩四把捶,周师俱未传过,仅言须卧地练之,不甚方便,而用处亦不多不大云。
查金家源同形意(金家功夫原名姬家功夫,师云传自山东姬姓,而形意则传自山西姬隆丰,再传李洛能云),故与形意之身法步法,大体略同。在内家功夫中,如太极拳、游身八卦掌,俱旨在练功,而不注重手法着法,金家与形意,则有甚为讲究之一定手法姿势,丝毫不能错乱,换言之,乃内外并重,不似太极、八卦之重内而不甚重外也。
形意专主拳击,以五行为根,十二形为辅,虽有七拳之说及歌诀(头、肩、肘、手、臀、膝、足为七拳),然重点仍在拳上;金家则以开合劲为根(亦称开合气功,内含六合膀子,合劲膀子连开劲膀子共三种作法。言根者,谓为一切身手之总根,如木有本、水有源也,是以挑领把为开劲,鹞子入林为开劲,熊出洞为半开半合劲,头风为合劲一般为开劲,白鹤亮翅为合劲,清身肘为合劲,其他一切身法手法,总不出开合之运用也),摇山劲,鸡形步,清身步为辅。远攻手法,以挑领把,铲臁脚为主,眼把,引把,虎扑,抓阴,拿法等附之。远攻之后,即以肩、肘、头、膝、臀随宜继之。其肩肘练法,尤为特别,熊出洞,白鹤亮翅,搜山膀子,鹞子入林,清步肘,皆其精粹所在也。至于头风、臀风,则暗藏于气功、摇山与各步子之中。膝风亦然,另有抛膝、入洞之做法。足除铲臁,分草之外,盖十把中亦摄之。此金家功夫之概略也。
故习金家者,要以专攻为上,若以技击为主者,可先练挑领、铲臁、出洞、入林四手,辅以开合、六合、摇山、鸡形、亮翅、入洞、分草步、清步肘、六合捶之九手,或再加清身肘、展手、裹缠二膀子,已可应用无穷矣。另有四把捶为其拳架,清身步为其轻功,如是而已矣。
此家功夫,在手上只有挑领一式,似乎简陋,然不要轻忽,须知挑领一式,含藏无尽,初用寸步练之,次用垫步练之,又次寸步连环三手练之,又次寸步连垫步练之,又次寸步连环二手之后,前足再进,后足跟步起第三手练之(此中又有由顺步起及由拗步起之不同),又挑领带虎扑练之,又挑领接引把眼把练之,变化甚多,故即此一式,已可囊括长手之一切矣,何用多为!熊出洞与鹞子入林,亦同此例,故此三式,乃金家功夫之心中心要也。
又此家功夫之练法,以清脆之内劲与澈照之灵机为主,切忌使用拙力蛮劲与神志不清明自然。故每动三手四手一休息,最多五至七手必休息,千万不要把身手练疲了,以后发不出人去。此点与形意之初用明劲者不同,乃特别不共之殊胜做法也。
在外家拳法中,往往兼练气功以壮其体而扩其用,然大都支离繁琐,不似金家功夫之气功,只有开合、六合、合劲膀子连开劲膀子之三式,法简效宏,七拳之要,已全部含藏在内,其立法之高,无有伦比,非深通造化,把握阴阳者,绝不能有此奇迹。他如挑领、铲臁、出洞、入林、搜山、鸡形,其妙亦鲜与伦比,洵可宝也。
就养生言,此家功夫尤为超绝,久练开合气功,加以搜山、鸡形、清身,自知其妙,非口笔文字之所能形容者。
至其详细做法,余已另有金家功夫述略及之矣,此不俱论。
辛亥 古冬月晦日
(公元19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