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动”、“静”的作用,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既热爱劳动,也喜欢静养,分别地掌握了“动”、“静”的优点,使二者不有偏废而互相调剂着,充分地发挥矛盾统一的方法,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解决了人体“劳”、“逸”的问题,提出了“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口号,以处理“过逸的毛病”,以说明“动”的优点。又提出了“宁静致远,凝神聚气”的口号,以恢复“过劳”的精力,以说明“静”的优点。这些道理,都是从实践中体会出来,累积成了完整精细的一套“动功”和“静功”的理论与方法。
古人在劳动中,用手用脚,使肩使背,发现了每一部分的筋、骨、皮、肉都有它一定的反应和作用。根据这些体会,创造了“动功”中的各样各式的庄子、架子;又在客观方面观察了动物中禽飞兽走,每一种运动的作用,也采取模仿它们的方式。一齐归纳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进,于是后来总结其成果,创造出“五禽图”、“太极十三式”、“少林十段锦”、“峨眉十二庄”等优越的动功方法,用来锻炼人体的健康。古人叫作“外练筋骨皮”,是动功的独特效用。
古人在“宁静”的休息时,“杂念皆忘”,做到了大脑真正的休息,而与休息“息息相关”的东西,只有呼吸一项,在人体上仍然存在着。因此古人对“静”的作用,首先在呼吸上发现了所谓“众妙之门”、“天地之根”的道理,体会出一呼一吸,一升一降,上会膻中,下沉丹田,气脉运行,周遍全身的“景象”。更精细地体验和观察,统计呼吸与循环作用,“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又发现了呼吸要握手盘足才对头,又观察禽兽休息皆缩头踡脚。因此归纳起来,又创造了一套完整精细的“静功”方法,而这方法的基本功夫,必须从呼吸着手,即所谓“息道”的道理。制定了“内外九气”统一配合和分别运用的方法。统一配合的要领是“大小周天,河车搬运”、“五气归元”、“还丹内敛”、“九转还丹”、“黄庭真人”等口诀。分别运用的要领是:“口呼口吸”、“鼻呼鼻吸”、“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单吸不呼”、“单呼不吸”、“不呼不吸”、“神厥呼吸”、“呼吸无碍”九种口诀,这种练静功的方法,古人叫作“内炼精气神”,是以求得大脑真正的休息为目的的。
古人在“静”当中,既已体会出了呼吸与气脉循环息息相关,又经历了若干年代的经验累积,由粗浅的“升降开合”的境界发展进步,提高到精细幽微的境界。这种发展和提高的体会,古人叫作“证悟”,又叫作“证得”。
古人对一呼一吸的细微作用,又分作两大类:第一种是“炼气”的方法。第二种是“修脉”的方法。呼吸出入的方法有如上述九种,是专门“炼气”用的。因炼气而影响全身的循环作用,这叫作“修脉”。这脉的循环运转,有它一定的规律,有它经常不变的道路,密布如蜘蛛网一般,“经”“纬”“系”“络”交会错综,井井有条,毫不紊乱。这种脉道流通的路线,古人叫“经络”。全身的经络,又分作“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彼此有纵横关系,交会流通,盈亏消长,互相调剂,使全身循环作用,保持平衡。这调剂平衡的流通路线,也有它一定的经常道路,犹如江河之于湖泽,具备灌溉和蓄存水量的作用一样,这些汇通的路线,叫作“奇经八脉”,二者仍是相对而言,是“奇”“正”互用的。统计全身共有“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每一条脉道,它又有转折屈曲和大会小交的地方,这些地方名叫“穴道”。把许多穴道连缀起来,就成了某一经络的穴道。二十条奇经、正经的脉道,又分作阴阳两性。阴阳诸经道的各个出入路线,又是相逆相反,而颠倒运行流转的。这样的脉道在人体内遂产生了“阴阳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周天运行”的作用。这些阴、阳、奇、正的脉道,五脏六腑又各有所主,有似行政机关一样,各有它的行政范围,然而又是有横的关系和纵的系统的,而不是各自为政。古人又发现了“气脉”在阴阳十二时中,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自寅时由肺经起运,到丑时肝经终止,叫作“子午流注”。这种理论在气功疗法中,成为子、午、卯、酉四正的练功法。
古人摸清了活着的人在清静休息中,从呼吸一直到脏腑的气脉运行情况,从而掌握了它的规律,于是创造出了光耀古今的“气化论”、“经络论”。研究这种学问,古人叫作“内景”,用“炼气修脉”的方法,主动地支配人体气脉的平衡,叫作“内景功夫”,根据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去体验它和观察它,所发现的各种“动触”景象和“动触”的规律,这叫作“内视法”,然而不是望文生义的内视意义。这也是祖国医学理论出发点的基础。
古人用“内视法”,发现了人体在活着的时候的“内景”情况与死了的尸体完全不同,不同之处就在“气”“脉”二端。气与脉表现在活人的七情六欲方面,更是复杂奇离,死了的躯体,就完全没有这些特征。因此祖国的医学理论的出发点主要是根据“内视法”而探讨建立的,尤以针灸学和气功疗法在理论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因此创造了这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西方解剖死尸的医学理论体系,截然两途,因而在辨证论治的方面创造了整体观点的医药理论和丰富多采效用突出的方法。并不采用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单纯法则。
又说: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时代的茹毛饮血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环境接触洞悉“天时”、“地理”、“人事”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客观观察和实践体会,知道了空气的厚薄,气压的高低,气温的寒暑,气候的燥湿,风向的西、北、东、南,一年节气的春、夏、秋、冬,一日计时的子、午、卯、酉,地理的高低燥湿,经纬的方向度数,昼夜的明、晦、长、短,气象的睛、雨、阴、云,人事的喜、怒、哀、乐、贪、嗔、痴、妄,饮食的生冷、油腻、辛、甘、酸、苦、咸,这一切的一切,都直接影响了人体的健康,而且发现了疾病的传入和死亡的规律,因此掌握了这许许多多的经验。由于经验的累积,创造了保健和治疗的方法。所谓“未病”和“已病”的两大分类,统一了天、地、人的体验而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纲的“内景理论”——“气化论”、“经络论”,包括了“六气司天在泉”、“十二经”、“奇经八脉”、“虚实寒热”等等医药体系的理论,以及气功疗法里面的“河车搬运”、“归一清净”等养生之术和祛病延年的方法。这种法术是世界无匹的独门科学。
又说:在气功界里,峨眉一派,颇具威名,因为它在动、静两方面的功夫,包括有佛门和道家的优点,尤其是它具备佛家的“大乘”基础,而以“小乘”的炼气为下手的功法,所以能得佛道两家之长,方法比较全面一些。它在理论方面,主张“色”、“心”兼摄,也就是说主张动功和静功并重,因此采择了道家动功的特长和佛家禅修的优点。综合了两家之长,创立了一套动、静两赅的炼功方法,同时也注重药物的配合治疗和营养品的服食方法,与炼功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他的全部动功共分十二个锻炼方法,名叫十二庄,又配赋六大专修功法。十二庄即天字庄、地字庄、之字庄、心字庄、龙字庄、鹤字庄、风字庄、云字庄、大字庄、小字庄、幽字庄、冥字庄等各字庄。
十二庄的炼功原则,以天地两庄为统一的基础,以后的进度,则以各人身体的阴阳虚实为个别发展的标准,因此各个不同,而不能死板地练功,必须考虑其人的需要,再选择十二庄中的加功炼法。又有严格的次第程序,哪种身体该先加炼哪一种,再次再三又该加炼哪一种,继续的增加,坚持的锻炼下去,以至于把十二庄炼完为止。则全身的经络气脉,逐渐地得到调整和加强它的功能,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这种灵活运用的炼功方法,在内景理论上,是有很精深的理论根据。虽然只有十二个固定的方法,但可以变化多端,适应需要,等于数学从一至九的基本数字,可以加减乘除,变化无穷。
其次关于十二庄的练功内容,每一个庄式,都含有个别的次第练法,一步一步练上去,一点也不能躐等,超越层次,强求不得,须要功夫火候到家,自然的顺势上炼,才能体会其中作用。所谓水到渠成,完全在自然的规律下,去求功夫的进度和次第的发展。它每一个庄式,各分九步功夫,一般地说来,我们采用于治疗和保健方面,最多只用第一、二、三步功法就够了。有些方法,是属于宗教性的专门东西,对我们没有用处。
六大专修功,是辅助十二庄的不足,又是动功与静功的联系方法,它包括“武功的演化”、“气脉的奠基”、“静功的前奏”、“导引的手术”四项,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最为内行所推许,既可以运用于按摩治病,又可以运用于武功制敌,而其最精的用处,是用于大、小两种导引术,以救治因练功而出了偏差的毛病,能够导致气脉归元,使患者当时停止乱动乱跳的动触现象,解除真气内竭的危机,而恢复正常的气脉运行,再配合药物治疗,以求本标兼治。这种方法和药物的配合,是值得挖掘和推广的东西,如果能够掌握了这套方法,对于目前有少数人因炼功而出了偏差的事实,遂影响了一些患者,对炼功有恐怖心的问题,则可以迎刃解决,不用担心炼功出偏差的问题了。兹分举六大专功项目如下:一、虎步功;二、重捶功;三、缩地功;四、悬囊功;五、指穴功;六、涅槃功。
此外尚有一套纽丝拳,是综合各式的炼功方法,比较“推手”一类的方法,要精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