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战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一枝独秀,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比较而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英国用了差不多整个19世纪才使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2.5倍,美国在1870~1930年的60年间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3.5倍,日本在1950~1970年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6倍,而中国自1979年以来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7倍。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有什么规律?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了解中国经济增长本质的需要,也是充分把握中国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直接涉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与政策工具的选择。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理念,基本上沿袭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思想。例如,通常把宏观调控看成“反周期”政策(尽管有时会加上结构调整和均衡发展等说法),而经济增长则被看成由宏观调控所带来的“副产品”,通常用“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等来进行表述。一般认为只要管理好需求、处理好短期波动,经济增长就自然而生。事实上,随着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新增长理论的发展,供给管理的增长政策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增长政策不再仅限于调节总需求,同时也包括了扩大总供给的措施。中国的经济增长政策同样需要充分考虑供给与需求层面的结合。本章将从经济增长的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层面和供给(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进行剖析,探讨经济增长政策的转变及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