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人似乎好走极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在城市里曾创造了一种超强度的“正规”就业模式,通常被称为“铁饭碗”,即由政府劳动部门或学校分配工作,终身在一个单位中就业的体制。然而,自80年代初的改革以来,中国城市中日益发展着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就业模式,这就是“非正规”就业。根据以往的研究,我国非正规就业的主体主要由三部分劳动力构成:①被旧体制抛出的失业下岗工人;②流入城市的农民工;③重返劳动力市场的阶段就业女职工和老年“补差”职工等。10510334本章则是对于第二部分劳动力,即流入城市农民工的研究。作为城市外来人口主体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处于非正规就业的领域。

使用“非正规就业”概念本身就是在运用社会分析的理论模型。以往,对于城市非正规部门的研究,有过五种不同的理论视角: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s theory)。10510335本章的理论倾向则主要是采用现代化的理论模型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一方面强调非正规就业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也为由巨大劳动人口构成的非正规就业者的合法地位而呼吁,强调应改善非正规就业者的状况。

本章所使用的实证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所组织的对城乡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两次问卷调查。一次是2000年11~1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进行的,共完成北京市居民有效问卷752份,流动人口有效问卷493份;另一次是2002年3~4月在北京市朝阳区进行的,共完成北京市居民有效问卷504份,流动人口有效问卷307份。本章主要使用了两次流动人口调查的数据。在此谨对协助完成问卷调查的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深表谢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