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以下简称《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全篇思想素材源自《太平经》《赤松子经》等,面世时代或为北宋初,南宋理宗时已有刊本传世,其作者迄今尚无定论。10403709全篇共1200余字,开头即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6字为纲,然后叙说人要行善积德才能长生多福,并列举了20多条善行、100多条恶行,以为趋善避恶的准绳,提出了“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的标准,并谓人体内有名为“三尸”的司过之神,时刻记录人的恶行,定期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罪状,述人过恶,天因此而定夺人的寿夭祸福;还特别强调了“立善多端,莫先忠孝”,这也就是成仙证道的根基。《感应篇》将道教方术和戒律贯穿于道德修养之中,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评判,促人从一念起处下功夫。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来做结语。全篇主要宣扬天人相感、因果报应思想,既有儒之伦理规范,又有释、道之宗教信条,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文中。
对于《感应篇》这个文本,在20世纪的上半叶,印光、史怀哲和章太炎这三位中外大师级人物,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其中不乏误读。
净土宗,哲学思想,研究,印光思想,净土信仰,佛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