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第一节 现代越族先民的渊源
在线阅读

图1 越南出土的远古铜鼓及其纹饰

在这一时期中,居住在红河中下游的许多雒越人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其中文朗部落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这些部落的情况,《水经注》引用的《交州外域记》有简单的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显然,这是作者用封建社会的概念来表述雒越人原始社会的内容。实际上,雒王、雒侯、雒将可能是指部落联盟或者大小部落的首领。当时,各部落大致上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地域,后来成为郡、县所在地。在长时间内,雒民是原始公社的成员,以平等的身份耕种共同的土地或者参加其他生产劳动。

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居住在雒越部落北面的西瓯人中的蜀部落逐渐向南发展。他们掌握了更高一些的制铜技术,拥有使用铜箭头的“神弩”和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在首领蜀泮的率领下,战胜了文朗部落,踞居领导地位,形成了瓯雒部落联盟。这个扩大了的部落联盟,范围已经达到红河中下游和清化一带沿海地区;出现了“瓯雒国”的名称,修建了名为古“螺城”的土城堡(旧址在河内东北16公里处,形如海螺)。蜀泮还采用了中原华夏族的尊号,自称“安阳王”。蜀部落显然从北方带来了更多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瓯、雒部落的融合对交趾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再上溯若干千年,交趾地广人稀,分散居住着不少处于石器时代的印度尼西亚种人的部落,被认为是当地的土著。以后,中国南方的古代百濮部落中部分操孟高棉语的族群逐渐向南迁移,进入红河流域周围,与当地土著融合。他们大致处于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在越南北部和北中部发现的石器文化遗迹,便可能同他们有关。他们语言中的若干基本词汇仍在现代越语中保留下来,成为“语言化石”。约公元前3000年以后,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百越部落中的雒越族群南移,他们已发展到父系社会,掌握铜制工具,从事原始农业生产,逐渐在红河流域周围定居下来,又经过成千年与百濮族裔和土著融合,终于形成了现代越南的先民;我国古籍中所讲交趾各地交往需要“重译”(即几次翻译),以及各地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可能就是这种融合过程中的现象。从史实来看,当时较为先进的瓯雒社会经济、文化和瓯雒部落联盟在交趾地区占有主导地位,也自然成为北方中原帝国面对的主体。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公元前218年),秦军南下征服岭南之地时进入了瓯雒地区。瓯雒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请求臣服。秦朝在岭南设立了南海(广东)、桂林(广西)、象三郡。象郡就是交趾地区。接着,秦朝从内地迁徙50万人南戍五岭,其中远去象郡的一部分人带去了华夏文化,又长期同瓯雒人杂居,逐渐融合。

秦末汉初,秦朝委派的南海尉赵佗(河北真定人)趁中原混乱之际,于公元前207年实行割据,在番禺(广州)称王,国号“南越国”。以后他又发兵占夺了桂林郡和象郡。瓯雒归属于南越国。从公元前180年到前110年,原来的瓯雒地区被划分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和九真(今越南北中部)两部,但继续保留当地的雒将制度,只分别派使者控制雒将,征收贡品。在赵氏南越的统治下,铁制生产工具、武器、用具和制铁技术迅速传入交州,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先进的中原华夏铁器时代的文化和封建制度对两郡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导致瓯雒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从原始公社社会逐渐解体的时代越过奴隶制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发展阶段。

');" class="a2">收藏

越南《大越史记全书》说,越南人“出于神农氏之后”,神农氏的三世孙帝宜到了南方的五岭,遇上婺仙女,就同她结合,生了泾阳王(鸿庞氏);泾阳王娶洞庭君的女儿,生了貉龙君,貉龙君娶妪姬,生下100个男孩,老大当雄王,开始建立了国家。这显然是根据中国古书的传说改编的神话故事。但它多少也反映出一些远古时代的百越部落从北向南移动并与当地住民融合的影子。根据史学的研究,现代越族远古渊源有史书记载的主要族群是居住在长江以南的古代百越人。他们有许多分支,公元前3世纪到2世纪中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①东越,也称东瓯或瓯越,在今浙江一带;②闽越,在今福建一带;③南越,在今广东中南部一带;④西瓯,在今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一带;⑤雒越,在今广西西南部到红河下游及其临近地区。

大约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22~前221年),许多雒越人已经定居在肥沃的红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华夏文明空前繁荣的周、秦时期,铜器在长江流域盛行。南下的雒越人已经掌握了制铜技术。他们使用铜器在河流两岸开辟耕地,主要耕种方式是“火耕水耨”;狩猎和捕鱼在生产中仍占重要地位;畜牧业已经开始;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它和农业的分工已经存在,已经能够制造较多的铜制器具和武器等等,用于祭祀等群众性活动的大铜鼓便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和交换的发展,私有制和剥削成为可能。大约在公元前4到3世纪,雒越人的原始社会趋于解体,开始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在较先进的红河两岸,可能发展得更快些。

图1 越南出土的远古铜鼓及其纹饰

在这一时期中,居住在红河中下游的许多雒越人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其中文朗部落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这些部落的情况,《水经注》引用的《交州外域记》有简单的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显然,这是作者用封建社会的概念来表述雒越人原始社会的内容。实际上,雒王、雒侯、雒将可能是指部落联盟或者大小部落的首领。当时,各部落大致上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地域,后来成为郡、县所在地。在长时间内,雒民是原始公社的成员,以平等的身份耕种共同的土地或者参加其他生产劳动。

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居住在雒越部落北面的西瓯人中的蜀部落逐渐向南发展。他们掌握了更高一些的制铜技术,拥有使用铜箭头的“神弩”和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在首领蜀泮的率领下,战胜了文朗部落,踞居领导地位,形成了瓯雒部落联盟。这个扩大了的部落联盟,范围已经达到红河中下游和清化一带沿海地区;出现了“瓯雒国”的名称,修建了名为古“螺城”的土城堡(旧址在河内东北16公里处,形如海螺)。蜀泮还采用了中原华夏族的尊号,自称“安阳王”。蜀部落显然从北方带来了更多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瓯、雒部落的融合对交趾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再上溯若干千年,交趾地广人稀,分散居住着不少处于石器时代的印度尼西亚种人的部落,被认为是当地的土著。以后,中国南方的古代百濮部落中部分操孟高棉语的族群逐渐向南迁移,进入红河流域周围,与当地土著融合。他们大致处于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在越南北部和北中部发现的石器文化遗迹,便可能同他们有关。他们语言中的若干基本词汇仍在现代越语中保留下来,成为“语言化石”。约公元前3000年以后,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百越部落中的雒越族群南移,他们已发展到父系社会,掌握铜制工具,从事原始农业生产,逐渐在红河流域周围定居下来,又经过成千年与百濮族裔和土著融合,终于形成了现代越南的先民;我国古籍中所讲交趾各地交往需要“重译”(即几次翻译),以及各地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可能就是这种融合过程中的现象。从史实来看,当时较为先进的瓯雒社会经济、文化和瓯雒部落联盟在交趾地区占有主导地位,也自然成为北方中原帝国面对的主体。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公元前218年),秦军南下征服岭南之地时进入了瓯雒地区。瓯雒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请求臣服。秦朝在岭南设立了南海(广东)、桂林(广西)、象三郡。象郡就是交趾地区。接着,秦朝从内地迁徙50万人南戍五岭,其中远去象郡的一部分人带去了华夏文化,又长期同瓯雒人杂居,逐渐融合。

秦末汉初,秦朝委派的南海尉赵佗(河北真定人)趁中原混乱之际,于公元前207年实行割据,在番禺(广州)称王,国号“南越国”。以后他又发兵占夺了桂林郡和象郡。瓯雒归属于南越国。从公元前180年到前110年,原来的瓯雒地区被划分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和九真(今越南北中部)两部,但继续保留当地的雒将制度,只分别派使者控制雒将,征收贡品。在赵氏南越的统治下,铁制生产工具、武器、用具和制铁技术迅速传入交州,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先进的中原华夏铁器时代的文化和封建制度对两郡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导致瓯雒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从原始公社社会逐渐解体的时代越过奴隶制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发展阶段。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