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第二节 两汉与交州地区的开化
在线阅读

图2 “北属”及立国前期的越南示意图

汉朝把它分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各设太守统治,但采用羁縻政策,在郡以下“诸雒将主民如故”,“从其俗而治之”。后来,汉朝对三郡的统治逐渐强化,增设了都尉,负责统领驻在当地的镇守军。三郡之上又设刺史,负责监察各郡的行政事务。郡以下设县。初期,交趾郡下属十个县,九真郡下属七个县,日南郡下属三个县。每个县可能相当于原来瓯雒人几个部落所在地,仍然由世袭的部落首领雒将管理。以后,为了便于控制,县的管辖范围逐渐缩小,县的数量逐渐增多。到东汉初年,已经有了五六十个县。另据汉代的资料,当时交州三郡的居民共有143643户,981735人。当时,这里已经是“地广、人众”的地方(见汉朝扬雄的箴文)。

在汉朝的统治下,三郡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采用汉朝法律,推行汉代封建文化,“设立学校,导之礼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输入,促使交州汉化,借以巩固汉朝封建帝国的统治。汉朝开辟了从湖南越过五岭一直到达日南商江流域的驿站路线,建造了大楼船进一步加强海上交通。特别是官府、商人和移民把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大规模地传入交州。到公元1世纪初,牛耕和铁制农具已经广泛采用,又筑堤防水,穿渠灌溉,改变了“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作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狩猎和捕鱼退居次要地位。据《后汉书·任延传》记载:“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至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是当时耕地迅速扩大,粮食产量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的历史记载。

手工业也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除了打铁和铸铜业得到普及外,造楼船、制彩陶、织交趾布、榨蔗糖、造沉香纸、制金银钿装饰品等行业蓬勃发展,产品都独具特色。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也兴旺起来。郡县所在地成为商业中心,集市贸易发达。汉朝与叶调(爪哇)、天竺(印度)、安息(伊朗)、大秦(罗马)的交往,都通过交州。有不少胡人(印度、中亚人)前来贸易。汉代三郡的繁荣景象,已远非瓯雒部落时代可以同日而语。

在三郡较落后的地区,如九真、日南,还存在着很原始的婚姻关系,“骆(同雒)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见《后汉书·任延传》)。“日南出野女,群行不见夫”。太守任延下令所属各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在当时,这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

原来生活在瓯雒原始社会制度下的广大雒民,通过汉代的行政管辖,缴纳贡赋、租税和服劳役等方式,被纳入了封建剥削制度的轨道。许多从内地流放来的罪人、被迁徙到交州垦殖的大量贫民和被留在三郡屯垦的许多士兵同雒民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共同转化为封建依附农民或手工业工匠。破产者被迫把妻女卖给官吏、土豪充当家庭奴婢。汉朝在交州的统治者大力推行封建的土地占有制,任意把原来属于村社公有的土地分封给将官和南来的和尚;各级官吏和当地的雒侯、雒将、土豪也通过兼并村社公田、公地和迫使依附农民开垦荒地而占有大量私有土地,建立地主庄园,有的还负责管理“国库田”,形成了当地的封建地主统治阶级。他们“雄于乡曲”,残酷地剥削隶属的劳动人民群众。交州刺史周乘曾经向汉朝皇帝报告说:“交州绝域,习俗贪浊,疆宗聚奸,长吏肆虐,侵鱼万民。”这是当时交州社会阶级分化情况的确切反映。

汉朝统治初期,在三郡免征赋税,主要的剥削方式是通过雒侯、雒将强迫雒民进贡珍贵产品,如珠宝、象牙、翡翠、香料等,然后运回京都长安。后来,剥削逐渐加重,租赋、劳役的征派同内地各郡完全一样,用以供应当地的各级官吏和驻军。不少太守更是横征暴敛,任意加重人民负担。生产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财富聚集到少数剥削者手里,人民生活仍然是很困苦的。加上广大的雒民对封建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不习惯;雒侯、雒将和越族上层人士等也常受汉朝官吏的压制和歧视,产生了摆脱汉朝统治的倾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渐激化,酿成了“二征起义”。

公元40年,东汉交趾太守苏定杀了朱鸢雒将的儿子。他的妻子麋冷县雒将的女儿征侧和女弟(即妹)征弍起兵造反。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的“蛮人”和“俚人”都起来响应,攻占了城池65座。征侧自立为王。公元42年,东汉派遣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两万多人,战船大小两千多艘,从沿海地区辟山开路进入交州。马援在浪泊(今越南河北省)打败二征军,杀死几千人,一万多人投降;追到禁谿(今越南永富省锦溪县),击溃了二征军。43年正月,杀死了二征,把首级送到京都洛阳。马援继续向九真、日南进军,消灭了二征余部,恢复了汉朝的统治。他又在各郡县修城治郭,强化统治机构,设官驻守,取消了雒侯、雒将统治各县的世袭权;重申汉朝的十几条法律,约束三郡居民;命令雒民在衣食住行、婚丧礼仪等方面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行事;同时,兴修水利,穿渠灌溉,借以示惠人民,笼络人心。马援还把军队中的部分将领和大部分士兵留在三郡,再分散安插在雒越人民中,历史称之为“马留人”。直到公元44年秋天,马援才撤离交州。这时,他的军队中已有十之四五死于瘴疫。

古代雒越人原来就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长期以来,在同文化较高的华夏族接触过程中,他们吸收了大量古汉语词汇。汉朝统治时期,古汉语和汉文以官方语文的地位传入三郡。雒越族上层阶级学习和使用汉文。汉代达到很高水平的学术思想和文艺,特别是儒学和诗赋,通过汉文对越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起了深远的影响。一般雒越族人民的语言也逐渐起了变化,在保留越族语言结构的同时,形成了所谓“汉越”语音,直到今天,越南语中继续保留着大量古汉语,它的语音和语调比现代汉语更为接近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的注音。

以上的历史事实说明,古代瓯雒社会由于受到汉代封建制度的影响而加速了发展过程。奴隶制度还没有得到发展,封建制度便迅速形成,成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越南历史的一个特点。两汉统治下的300年中,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使瓯雒地区进入了当时先进的封建文明社会。这一文明的创造者主体是广大雒民和汉族移民的融合体;同时,当时还处于向上发展阶段的汉朝和当地汉、越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对三郡的开发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class="a2">收藏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大业。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消灭了赵氏的南越割据政权。赵氏派驻两郡的使者投降了汉朝。

图2 “北属”及立国前期的越南示意图

汉朝把它分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各设太守统治,但采用羁縻政策,在郡以下“诸雒将主民如故”,“从其俗而治之”。后来,汉朝对三郡的统治逐渐强化,增设了都尉,负责统领驻在当地的镇守军。三郡之上又设刺史,负责监察各郡的行政事务。郡以下设县。初期,交趾郡下属十个县,九真郡下属七个县,日南郡下属三个县。每个县可能相当于原来瓯雒人几个部落所在地,仍然由世袭的部落首领雒将管理。以后,为了便于控制,县的管辖范围逐渐缩小,县的数量逐渐增多。到东汉初年,已经有了五六十个县。另据汉代的资料,当时交州三郡的居民共有143643户,981735人。当时,这里已经是“地广、人众”的地方(见汉朝扬雄的箴文)。

在汉朝的统治下,三郡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采用汉朝法律,推行汉代封建文化,“设立学校,导之礼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输入,促使交州汉化,借以巩固汉朝封建帝国的统治。汉朝开辟了从湖南越过五岭一直到达日南商江流域的驿站路线,建造了大楼船进一步加强海上交通。特别是官府、商人和移民把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大规模地传入交州。到公元1世纪初,牛耕和铁制农具已经广泛采用,又筑堤防水,穿渠灌溉,改变了“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作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狩猎和捕鱼退居次要地位。据《后汉书·任延传》记载:“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至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是当时耕地迅速扩大,粮食产量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的历史记载。

手工业也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除了打铁和铸铜业得到普及外,造楼船、制彩陶、织交趾布、榨蔗糖、造沉香纸、制金银钿装饰品等行业蓬勃发展,产品都独具特色。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也兴旺起来。郡县所在地成为商业中心,集市贸易发达。汉朝与叶调(爪哇)、天竺(印度)、安息(伊朗)、大秦(罗马)的交往,都通过交州。有不少胡人(印度、中亚人)前来贸易。汉代三郡的繁荣景象,已远非瓯雒部落时代可以同日而语。

在三郡较落后的地区,如九真、日南,还存在着很原始的婚姻关系,“骆(同雒)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见《后汉书·任延传》)。“日南出野女,群行不见夫”。太守任延下令所属各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在当时,这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

原来生活在瓯雒原始社会制度下的广大雒民,通过汉代的行政管辖,缴纳贡赋、租税和服劳役等方式,被纳入了封建剥削制度的轨道。许多从内地流放来的罪人、被迁徙到交州垦殖的大量贫民和被留在三郡屯垦的许多士兵同雒民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共同转化为封建依附农民或手工业工匠。破产者被迫把妻女卖给官吏、土豪充当家庭奴婢。汉朝在交州的统治者大力推行封建的土地占有制,任意把原来属于村社公有的土地分封给将官和南来的和尚;各级官吏和当地的雒侯、雒将、土豪也通过兼并村社公田、公地和迫使依附农民开垦荒地而占有大量私有土地,建立地主庄园,有的还负责管理“国库田”,形成了当地的封建地主统治阶级。他们“雄于乡曲”,残酷地剥削隶属的劳动人民群众。交州刺史周乘曾经向汉朝皇帝报告说:“交州绝域,习俗贪浊,疆宗聚奸,长吏肆虐,侵鱼万民。”这是当时交州社会阶级分化情况的确切反映。

汉朝统治初期,在三郡免征赋税,主要的剥削方式是通过雒侯、雒将强迫雒民进贡珍贵产品,如珠宝、象牙、翡翠、香料等,然后运回京都长安。后来,剥削逐渐加重,租赋、劳役的征派同内地各郡完全一样,用以供应当地的各级官吏和驻军。不少太守更是横征暴敛,任意加重人民负担。生产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财富聚集到少数剥削者手里,人民生活仍然是很困苦的。加上广大的雒民对封建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不习惯;雒侯、雒将和越族上层人士等也常受汉朝官吏的压制和歧视,产生了摆脱汉朝统治的倾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渐激化,酿成了“二征起义”。

公元40年,东汉交趾太守苏定杀了朱鸢雒将的儿子。他的妻子麋冷县雒将的女儿征侧和女弟(即妹)征弍起兵造反。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的“蛮人”和“俚人”都起来响应,攻占了城池65座。征侧自立为王。公元42年,东汉派遣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两万多人,战船大小两千多艘,从沿海地区辟山开路进入交州。马援在浪泊(今越南河北省)打败二征军,杀死几千人,一万多人投降;追到禁谿(今越南永富省锦溪县),击溃了二征军。43年正月,杀死了二征,把首级送到京都洛阳。马援继续向九真、日南进军,消灭了二征余部,恢复了汉朝的统治。他又在各郡县修城治郭,强化统治机构,设官驻守,取消了雒侯、雒将统治各县的世袭权;重申汉朝的十几条法律,约束三郡居民;命令雒民在衣食住行、婚丧礼仪等方面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行事;同时,兴修水利,穿渠灌溉,借以示惠人民,笼络人心。马援还把军队中的部分将领和大部分士兵留在三郡,再分散安插在雒越人民中,历史称之为“马留人”。直到公元44年秋天,马援才撤离交州。这时,他的军队中已有十之四五死于瘴疫。

古代雒越人原来就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长期以来,在同文化较高的华夏族接触过程中,他们吸收了大量古汉语词汇。汉朝统治时期,古汉语和汉文以官方语文的地位传入三郡。雒越族上层阶级学习和使用汉文。汉代达到很高水平的学术思想和文艺,特别是儒学和诗赋,通过汉文对越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起了深远的影响。一般雒越族人民的语言也逐渐起了变化,在保留越族语言结构的同时,形成了所谓“汉越”语音,直到今天,越南语中继续保留着大量古汉语,它的语音和语调比现代汉语更为接近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的注音。

以上的历史事实说明,古代瓯雒社会由于受到汉代封建制度的影响而加速了发展过程。奴隶制度还没有得到发展,封建制度便迅速形成,成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越南历史的一个特点。两汉统治下的300年中,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使瓯雒地区进入了当时先进的封建文明社会。这一文明的创造者主体是广大雒民和汉族移民的融合体;同时,当时还处于向上发展阶段的汉朝和当地汉、越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对三郡的开发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