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世纪末,中原地区民变蜂起,群雄混战。东汉朝廷被推翻。大统一的局面被分裂和战乱所代替。继魏、蜀、吴三国鼎立(公元220~280年)和西晋短期统一后,出现了南北朝的大分裂局面(公元420~589年)。北方五个少数族豪酋相继混战,黄河流域遭受了大破坏。汉族政权退居长江流域。大量汉族士族和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以后江南也屡经战乱,汉族向珠江流域迁徙的逐渐增多。
公元203年,汉朝把瓯雒三郡和原来的南海(广东)、桂林(广西)两郡合并在一起,称为交州。从汉献帝时起,鲁人士燮担任交州太守40多年,境内安宁。在全面战祸、社会大破坏的时候,交州独免兵祸。士燮趁中原动乱的时机招罗大量中原人士到交州避难,又给他们分封官爵,建立庄园。有历史记载的南迁人士就有100多户,他们还带去了许多家奴和各类工匠等人。以后,每届太守赴任都有不少人跟随前往。有些学者也流寓交州。例如第一部中国人自著的佛教典籍《牟子理惑论》的作者牟广就是在东汉末年全家移居交州的。这种南迁的趋势,在黄河、长江流域战乱连绵的300多年里一直继续着。交州在这样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农业和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炼铁业的兴盛,双季稻的栽培,一年八收的蚕茧出现,经常被选送京都的纺织品的生产,都是突出的成就。史书记载,东吴孙权曾在交州征发工匠1000多人去修建京都建邺(南京)。可见当时交州工匠的技术不低于建邺。
三国时期,交州属于吴国管辖。东吴又把它分为广州(广东、广西)和交州(交趾、九真、日南)两个行政单位。吴国的政治以暴虐闻名,对交州也不例外。对当时居民的残酷压榨,引起了“交部骚动”。公元248年,九真人赵国达和他的妹妹赵妪起兵,进攻郡县所在地,杀死交州刺史,活动地区遍及交趾、九真两郡。东吴委派陆胤继任交州刺史,率领军队8000人配合当地首领镇压了起义。但在这以后,反抗东吴的斗争仍然此伏彼起。
公元280年,晋灭吴。吴国委派的交州牧陶璜投降了晋朝。他继续担任原职,仍然沿用孙吴的旧制。南北朝时期,交州属于南朝,但由于南朝各封建集团之间忙于战争和争夺王位,常常无暇南顾。交州实际上是由当地汉族官吏为主体的封建割据政权统治。
东吴、两晋、南朝统治东南沿海时期,海上交通十分发达,交州成为同林邑(占城)、扶南(柬埔寨)、天竺(印度)、狮子国(锡兰)通商的西南海上交通要道,输入象牙、犀角、珠玑,输出绫、绢、丝、锦。在交州担任官吏,很快就可以成为巨富。例如,在刘宋时期,垣闳出任交州刺史归来,带回资财价值一亿。各级官吏为了争夺交州的统治权经常互相残杀。有时甚至是先用武力夺权,然后向朝廷请封。官吏又经常调换,在刘宋时期,曾有过12年间交州刺史7次换人的事。新官对人民的压榨,比旧官更加酷烈。交州人民经常起来反抗。《南齐书》记载,交州人民依仗地势险要,路途遥远,常常“作乱”,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笔下反映出来的群众反抗斗争。到极端腐败的萧梁王朝时期,在梁朝全境爆发大动乱的同时,声势浩大的反梁朝统治斗争也在交州爆发了。
6世纪初,梁朝交州刺史萧谘贪婪苛虐,鱼肉人民,压制交州上层人士。公元541年,爆发了李贲起义。李贲家族,原来是西汉末年从中原迁到交州的士族,后来成为很有势力的豪强地主。在群情愤不能忍的形势之下,他“连结数州豪杰,同时反”(见《梁书》)。参加者有许多农民和要求摆脱萧梁统治的地方贵族、地主。公元544年,他汇同儒生并韶率领的义军攻占了交州首府龙编城。萧谘逃走。李贲自称南越帝,定国号为“万春”。第二年,梁朝派大将陈霸先领兵到交州镇压。李贲被击败遁走,避入山区,把兵权交给部将赵光复。公元548年,李贲病死,赵光复自称赵越王,撤退到夜泽(今兴安)的沼泽地带隐蔽起来。到公元550年,梁朝内部大乱,陈霸先急忙领兵回朝,不久就篡夺了南朝的帝位,自立为陈朝。赵光复趁机再次占领了龙编城。公元571年,李贲的族人李佛子兴兵打败了赵光复,自称李南帝。公元589年,隋朝军队沿红河南下,占领龙编。李佛子投降,被带回长安。于是,交州被置于隋朝的统治之下。
交州经过了约370年实际上的封建割据状态,本地汉、越两族融合而成的统治阶级逐渐形成和壮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逐渐增加。当中央政权陷于分裂或控制减弱之时,离心倾向即刻表现出来,李贲起义就是一个实例。另一方面,在这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中,交州虽然也几经变乱,但比起黄河、长江流域来仍然安定得多。上述两个地区每经过一次大乱,总有一部分汉族人士向珠江流域或交州等地迁徙,继续促进着这些地区的发展。总的看来,三国、两晋、南北朝仍然是交州在经济、文化上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它为唐代交州的繁荣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