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越南修建于1070年的文庙正门
图4 文庙内的魁文阁
由于经过长期战乱后人心思定,李朝初期又在政治、军事、思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封建集权制的措施。安南的这个朝代延续了200多年,在国内维持了比较安定的环境,经济、文化有了恢复和较大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许多流落他乡的农民逐渐回到原籍耕种田地,升龙地区的红河堤和平原地区的灌溉渠得到修整。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发展较快,生产的锦缎已经足以供应朝廷和大臣缝制朝服的需要。在献给宋朝的贡品中,出现了“龙璇花缎”这样精致的丝织品。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有了发展。官办的手工业作坊能制造大量兵器和钱币。刻版印刷开始出现,用以印刷佛经。李朝的宫殿和庙宇建筑规模在越南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安南通往宋朝和占城的驿路得到恢复。升龙城再次成为交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很发达,出现了称为“明道钱”的货币。李朝同宋朝的贸易也相当繁荣。云屯(今越南锦普市)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
图5 12~13世纪李代永福省平山砖塔
汉文继续被规定为官方的正式文字,在社会上已经普遍使用。流传至今的一些僧侣写的汉文诗是越南最早的书面文艺。李朝的高级官吏如李常杰等,也有汉文诗留传下来。
对藩邦交趾,宋朝继续采取息事宁人、但求相安无事的态度。但李氏寇边事件屡次发生。在60多年的时间中,有历史记载的即有十几起。例如1014年,李公蕴初步稳定了内部和进攻占城得手后,就“寇钦州如洪寨,钞人畜甚众”(见《宋史》,以下引文同)。1028年,李氏又“令其子弟及其婿申承贵率众内寇”。1036年,李氏继承人李佛玛派兵从边境多处出动,“寇邕州之思陵州、西平州、石西州及诸峒、路居人、牛马,焚室庐而去”。1059年,在宋朝册封他为交趾郡王后五年,他又“寇钦州思廪管”。1060年,再“与甲峒贼寇邕州”。在这以前,宋朝一般只是下诏责问,责成他们交还被掳人、畜或指示地方官就地讨捕就算了。这次,由于是大举向邕州(广西南宁)进犯,宋朝才“诏知桂林肖固发部兵及转运使宋咸、提点刑狱李师中同议掩击。又诏安抚使余靖等发兵捕讨”。余靖还约占城军配合出击交趾。在这样的形势下,“(李)日尊惶怖,上表待罪”。于是宋朝立即下诏停止用兵,等待李日尊“贡奉到京师”。然而宋朝的绥靖政策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1075年,交趾李朝军队对广西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后,统治阶级内部政见不合,北方又受到辽国的压力,处境困难。交趾郡王李乾德就趁机借口宋朝地方官整备边防,派遣大将李常杰、宗亶等人领兵十万分海陆两路大举入寇宋朝边境,攻陷钦州、廉州(在广西沿海),进而北上会攻邕州。李氏军队所到之所,大肆烧杀掳掠。邕州守将苏缄坚守42日,城被攻破,苏缄死难。李常杰下令屠城。据越南史籍记载,邕州居民被杀害“凡五万八千余人”,连同钦州、廉州,“死者几十余万人”,以后,李氏“俘三州人而还”。在李氏侵略军经过的城邑,还公开告示说王安石的新法“荼毒生民,我今兴师欲相拯救”。第二年(1076年)宋朝任命郭逵为招讨使,赵卨为副,对交趾李氏发动了反击。据宋朝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朝军队推进到富良江(即如月江,今名裘江),距交州三十里。李军的战船几百艘停泊在南岸,宋军不能渡河,求战不得,便采取了“示弱以诱敌”的战术。李军几万人果然鼓噪前来进攻。宋军前军故意作败退状,等待敌军深入阵地后再力战却敌;同时,几路伏兵尽出,李军大败,淹死江中者不可胜数,水为之三日不流。李军大将洪真太子被杀死,左郎将阮根被擒。李乾德十分恐惧,奉表到宋军指挥部乞降,愿意贡献苏茂州、思琅州、门州、谅州、广源州五州之地,送还入侵邕州时掳去的三州之人。郭逵接受了李乾德的请求,于是班师回朝。《越史通鉴纲目》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只是在具体情节上有些差异。记载说,李军乘船作战,宋军不能渡河,就伐木制造投石机,投石如雨,李军船只全被打坏,死者数千人,于是到宋军指挥部请降。这就是“如月江大捷”的历史事实。等到李氏放还被掳去的三州之人后,宋朝把李氏贡献的五州之地也还给了他。宋朝的政策是“边圉相接,时有侵轶,命将致讨,服则舍之,不黩以武”(见《宋史》)。1087年,宋朝又本着“得其待罪贡诚,辄优容恩礼有加”的精神,册封李乾德为南平王。1174年,南宋孝宗把交趾郡改为安南国,册封交趾郡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这是“安南国”这一名称的由来。
在现代越南中部中区到中部南区,自古以来就居住着占族人。他们多数信奉婆罗门教,是一个与雒越人不同来源的民族。公元102年,东汉和帝在日南之南设立了象林县,曾经派官设治。到2世纪末,区连杀死县令,自己称王,建立了以占族为主体的林邑国。公元420年,林邑被晋朝打败,臣服于晋朝;以后又被南朝刘宋出兵占领过。唐代,758年以后,称为环王,9世纪后期改称占城。宋代,越族在交州建立了封建王朝以后,逐渐向南扩张,开始了逐步并吞占城领土的过程。据越南史籍的记载,982年,黎桓攻占了占城京都因阇那补罗(今越南广南省同洋县),迫使占城向黎氏朝贡。1015年,李公蕴又攻占占城京都佛誓(今越南承天省香水县);1019年再次进攻,杀死许多占人。1044年,李佛玛“亲征”占城,再次攻占佛誓,杀死占城国王乍斗,斩首30000人,生擒5000人,带回国内充当田奴,开垦庄园。1069年,李日尊率大将李常杰“亲征”,焚毁了佛誓城内外2560多个区,俘虏了占城国王制矩,杀死占人不计其数,劫掠了占城各州所有的祠寺、宫殿、村庄、马、象、牛、谷。最后,占领了布政、地哩、麻令三州(今广平和广治北部)。1103年,占城发动反攻,一度收复了三州。1104年,李氏再度占领三州,把国界推进到北纬17°一带。
李朝前期是越族封建统治阶级向上发展的阶段。它建立了一个较为强盛的王朝。从南方的占城劫掠了大量财富,国内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但自从挑起侵宋战争以受到反击而失败,造成惨重损失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到12世纪中叶,李朝迅速衰落,朝政日趋腐败,对人民的剥削加紧,又遇到连年天灾,瘟疫不断。在1181年的大饥荒中,有的地区人口死亡了一半。1141~1215年这几十年的时间内,交州南北各地民变蜂起,动摇了李朝的统治。趁中央政权衰落之时,各地的封建势力又实行地方割据。在13世纪初的20年里,几个封建集团之间暴发了血腥的战争,京都多次遭受破坏。最后,另一闽人陈守度的势力逐渐壮大,控制了李氏朝廷。1225年,李氏的女主(昭圣公主)只有7岁,陈守度迫使她让位给8岁的丈夫陈日煚(陈守度的侄子)。于是,陈朝代替了李朝。南宋缘例接受陈氏的申请,封陈日煚为安南国王。1261年,南宋又按陈氏的请求,同意陈氏世袭,册封陈日煚为安南国大王,册封他的儿子陈威晃为安南国王。这样的传统关系,一直保持到南宋灭亡。
陈朝以外戚的身份篡夺了王位,随即灭绝了李氏家族,强迫全国所有姓李的人改为姓阮;又规定所有陈氏不得同外姓通婚,避免外戚再度篡权。在政治体制上,陈朝基本沿用了李朝的典章、制度,又针对前一时期的割据状态,努力强化封建中央集权制,继续实施李朝的一些重大政策,如土地政策、“寓兵于农”政策、提倡儒学,等等。同时,陈氏也根据当时的急需有所侧重和改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挽救由于多年战乱、天灾和饥荒造成的困难局面。陈朝专门设立了“正副河堤使”,负责开浚沟渠、河道,引水灌田。据越南史书记载,红河堤和马江河堤就是陈朝修筑的。陈朝初期,还采取了册封土地等办法来鼓励贵族招集贫民和使用奴婢去开垦荒地,建立庄园,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安排大量兵士在伍一段时间后回乡种田,对农业生产有所促进;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升龙城被分为61个坊,各行业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1226年实现了货币统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同时,高利贷剥削也广泛出现。
陈朝统治时期,越族在文化方面也有较为显著的进步。到13世纪末,开始出现了记录越族语言的文字——喃字。它是部分汉字和部分借用汉字“形声、会意、假借”来标音的混合体。喃字出现以后,汉字、汉文仍是官方文字,而且出现过不少具有较高汉文修养的文人和官吏,例如黎文休撰写的越南第一部正史《大越史记》十三卷(1272年完成)就是用汉文写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不少用喃字写作的诗人和作家,如象韩诠(原名阮诠,因越人认为他的业绩似韩愈而得名),后人称之为越南文学之父。喃字的出现,为越族的书写文学开辟了新天地。
陈氏篡位,正是蒙古帝国在漠北兴起,又西征回军,开始南侵之时(1225年)。在陈朝的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是在13世纪中期和后期前后30年时间内三次遭受蒙古帝国的入侵。
');" class="a2">收藏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失败以后,各地大小军阀和地方豪强纷纷起来割据,造成一片大混战的局面。北方在54年中形成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朝代;南方先后形成了十个小国分立的局面。直到960年,宋朝才重新实现了统一。宋朝在319年中,经常受到辽、西夏、金、蒙古四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压迫和面临农民起义的威胁,因此,它的基本国策是着重稳定内部和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对远在南方的交州,宋朝一直采取羁縻、绥靖政策。安南经过上述370多年的时间,在前一历史阶段中形成的以越族和越化汉族上层为主体的封建统治阶级,逐渐从在交州实行封建割据过渡到了称国、称王、称帝,参照中原朝廷的体制建立了朝廷制度。同时,他们又主动请求充当中原朝廷的藩属,包括世世请求册封为王和称臣纳贡,把中原朝廷的册封作为对内、对外合法性的标志和安全的保障,世代保持“内帝外王”状态。对南面和西面的较弱小的邻居,安南统治阶级实行挤压、侵吞,逐渐向南、西南扩张领土的国策。有时,他们也伺机侵掠中原朝廷的南疆。
公元907年,后梁按曲氏的申请加封曲颢为静海军节度使。在内政方面,曲氏调整了行政区划,委任当地豪强、地主担任府、州、社(乡)各级的官吏,重新规定地租额,免除民众劳役,“政尚宽简,民获苏息”(见《越史通鉴纲目》)。他又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借以保卫割据政权。在中原大乱的形势下,交州得到了20多年的安定时期。曲颢死后,他的儿子曲承美接替了职位(911年),臣服于后梁,继续受封为节度使。后唐代替了后梁,曲氏臣服于后唐,继续担任原职(923~930年)。公元917年,岭南东西两道(广东、广西)的割据者刘岩自称皇帝,国号“越”(第二年改国号为“南汉”),建都广州,自成一个小王朝。930年,南汉派兵进入交州,俘虏了曲承美,另委任一个刺史统治。第二年,曲氏的大将杨廷艺驱逐了南汉驻军,自己担任节度使,继续臣服后唐。937年,杨廷艺被他的部将矫公羡杀死。矫公羡自称节度使,又臣服南汉。938年,杨廷艺的另一个部将吴权起兵,另立政权,改属后晋。矫公羡向南汉求救。南汉军从水路开进交州,但还没有到达,矫公羡就被吴权杀死了。南汉和吴权之间爆发了战争。吴权趁退潮之时在白藤江中设置了许多铁尖木桩,涨潮时引诱南汉兵船进入;等到再退潮时伏兵四起,发动攻击。南汉军的船只较大,在江中被木桩阻拦或撞破,进退不得,被吴权击败。939年,吴权自称吴王。这时,后晋正陷于内乱,南汉又刚刚战败,都无力南顾。这就为交州封建上层阶级的自主统治创造了条件。
944年,吴权病死,名义上虽然由吴氏后裔继续称治,但实际上在这以后的20多年中,是交州12个大封建贵族实行割据,互相争夺,连年混战。越南历史上称为“十二使君之乱”。在这期间,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
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割据状态,汉族政权重新统一了全国。在交州,968年,布海口(今越南太平)一带的割据者陈贤的大将丁部领打败了吴氏的军队,俘虏了吴权的儿子吴昌炽,又先后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结束了混战局面。970年,丁部领自称先皇帝,国号“大瞿越”。丁氏即位后即刻主动向宋朝表示臣服,接受宋朝册封为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975年,丁氏进贡犀、象、香药,宋太祖很高兴,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979年,丁部领被他自己的随从杀死,朝中几个贵族互相争夺王位。“十道将军”黎桓拥戴丁部领的儿子丁慧当国王,自己称为“付王”,掌握了实权。到980年,黎桓篡夺了丁氏的王位,建立了黎朝。宋朝同丁氏关系良好,得知黎桓篡位的消息,宋太宗很生气,决定出兵干预。陆路宋军在边境击败了黎军万余人,进入交州。先遣部队到达支棱河(在今谅山以南),但后续部队迟滞不前。黎桓使用假投降的计谋对宋军进行伏击,杀死了这支先遣队的指挥官。水路宋军在白藤江口打败黎军,缴获战舰200艘。水陆两军会合后,没有同黎军遭遇。据越南史书说,因为得知江中摆有木桩阵,没有深入,就撤回去了。宋朝把几个贻误军机的指挥官判处了极刑。黎桓害怕同宋朝继续作战对自己不利,就遣使向宋朝谢罪,请求继续朝贡。当时,宋朝正遇到北方的辽国入侵,便同意罢兵,册封黎桓为节度使。992年,又册封他为交趾郡王。995年,发生了黎氏扰边的事件。这年春天,“交州战舰百余艘寇钦州如洪镇,掠居民,劫廪食而去”(见《宋史》,以下引文同)。夏天,黎氏“又以乡兵五千寇邕州所管绿山,都巡检杨文杰击走之”。宋朝派使臣前去责问,开始时黎桓抵赖,后来表示谢罪。黎桓还公然扬言,如果他叛离宋朝,“当首攻番禺(广州),次击闵、粤”。其野心之大可见一斑。宋朝的对策仍然是继续进行安抚。998年,宋真宗即位时,加封黎桓为南平王。
1005年,黎桓死去。分封各地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互相混战。最后,黎龙铤夺得王位。他为政暴虐,镇压民众,虐待僧侣,民怨沸腾。1010年,殿前指挥使(禁卫军指挥官)闽人李公蕴趁机夺取政权,灭了黎朝,建立李朝。李公蕴向宋朝求封,宋朝缘例封他为交趾郡王,1017年加封他为南平王。李氏传到第三代李日尊时改国号为“大越”(1069年)。李氏取法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建立各项典章、制度,努力改变自从吴权以后70年间各地实行封建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他选择唐代安南都护府所在地大罗城(河内)为京都,改名为升龙城。朝廷设文、武两班,由太师、太傅统领。文班以尚书为首,武班以都统为首,官吏分为九品。他又重新划分全国行政区,把黎朝由武官治理的“十道”改为由文官治理的“二十四路(府)”。路以下是州,各设州牧。各路、府的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命,废除了地方官的世袭制。李朝规定全国土地归皇帝所有,不论是公社田、分封田或国库田都要向朝廷缴纳租税,而且规定分封土地只授给受封者本人,本人死亡或犯罪即行收回。李朝实施严刑峻法,制定了交趾的第一部《刑书》,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禁止买卖18岁以上的男子为奴,禁止盗窃和任意宰杀耕牛等项,都有明文规定。
李朝的军制仿效宋朝,集中军权于中央,大力加强禁军,使它成为朝廷可以随时调用的常备军。禁军是经过严格挑选、组织和训练的,在额头上刺“天子军”三个字以兹识别。此外还有各路、各州的军队,是地方保安队的性质。这样,既防止了各地军阀割据,又便于保卫京都或者对外作战。李朝还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平时让士兵每年轮流回乡种田6个月,借以减轻朝廷的负担,也有利于农业生产。
在思想领域,李朝也是取法宋朝,逐步树立了儒学加佛教的思想统治,借以巩固封建秩序。儒学得到朝廷的公开提倡,在升龙城修建了孔庙。科举以汉文经义、诗赋取士,设立国子监,建立翰林院等都体现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李公蕴自己标榜信奉佛教。李朝也是佛教最盛行的时期,有大和尚参与朝政。李日尊(圣宗)被尊为禅宗的一个新派别“草堂派”的创始人。上千座庙宇在各地修建起来。朝廷还赐给庙宇大量土地。
图3 越南修建于1070年的文庙正门
图4 文庙内的魁文阁
由于经过长期战乱后人心思定,李朝初期又在政治、军事、思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封建集权制的措施。安南的这个朝代延续了200多年,在国内维持了比较安定的环境,经济、文化有了恢复和较大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许多流落他乡的农民逐渐回到原籍耕种田地,升龙地区的红河堤和平原地区的灌溉渠得到修整。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发展较快,生产的锦缎已经足以供应朝廷和大臣缝制朝服的需要。在献给宋朝的贡品中,出现了“龙璇花缎”这样精致的丝织品。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有了发展。官办的手工业作坊能制造大量兵器和钱币。刻版印刷开始出现,用以印刷佛经。李朝的宫殿和庙宇建筑规模在越南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安南通往宋朝和占城的驿路得到恢复。升龙城再次成为交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很发达,出现了称为“明道钱”的货币。李朝同宋朝的贸易也相当繁荣。云屯(今越南锦普市)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
图5 12~13世纪李代永福省平山砖塔
汉文继续被规定为官方的正式文字,在社会上已经普遍使用。流传至今的一些僧侣写的汉文诗是越南最早的书面文艺。李朝的高级官吏如李常杰等,也有汉文诗留传下来。
对藩邦交趾,宋朝继续采取息事宁人、但求相安无事的态度。但李氏寇边事件屡次发生。在60多年的时间中,有历史记载的即有十几起。例如1014年,李公蕴初步稳定了内部和进攻占城得手后,就“寇钦州如洪寨,钞人畜甚众”(见《宋史》,以下引文同)。1028年,李氏又“令其子弟及其婿申承贵率众内寇”。1036年,李氏继承人李佛玛派兵从边境多处出动,“寇邕州之思陵州、西平州、石西州及诸峒、路居人、牛马,焚室庐而去”。1059年,在宋朝册封他为交趾郡王后五年,他又“寇钦州思廪管”。1060年,再“与甲峒贼寇邕州”。在这以前,宋朝一般只是下诏责问,责成他们交还被掳人、畜或指示地方官就地讨捕就算了。这次,由于是大举向邕州(广西南宁)进犯,宋朝才“诏知桂林肖固发部兵及转运使宋咸、提点刑狱李师中同议掩击。又诏安抚使余靖等发兵捕讨”。余靖还约占城军配合出击交趾。在这样的形势下,“(李)日尊惶怖,上表待罪”。于是宋朝立即下诏停止用兵,等待李日尊“贡奉到京师”。然而宋朝的绥靖政策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1075年,交趾李朝军队对广西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后,统治阶级内部政见不合,北方又受到辽国的压力,处境困难。交趾郡王李乾德就趁机借口宋朝地方官整备边防,派遣大将李常杰、宗亶等人领兵十万分海陆两路大举入寇宋朝边境,攻陷钦州、廉州(在广西沿海),进而北上会攻邕州。李氏军队所到之所,大肆烧杀掳掠。邕州守将苏缄坚守42日,城被攻破,苏缄死难。李常杰下令屠城。据越南史籍记载,邕州居民被杀害“凡五万八千余人”,连同钦州、廉州,“死者几十余万人”,以后,李氏“俘三州人而还”。在李氏侵略军经过的城邑,还公开告示说王安石的新法“荼毒生民,我今兴师欲相拯救”。第二年(1076年)宋朝任命郭逵为招讨使,赵卨为副,对交趾李氏发动了反击。据宋朝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朝军队推进到富良江(即如月江,今名裘江),距交州三十里。李军的战船几百艘停泊在南岸,宋军不能渡河,求战不得,便采取了“示弱以诱敌”的战术。李军几万人果然鼓噪前来进攻。宋军前军故意作败退状,等待敌军深入阵地后再力战却敌;同时,几路伏兵尽出,李军大败,淹死江中者不可胜数,水为之三日不流。李军大将洪真太子被杀死,左郎将阮根被擒。李乾德十分恐惧,奉表到宋军指挥部乞降,愿意贡献苏茂州、思琅州、门州、谅州、广源州五州之地,送还入侵邕州时掳去的三州之人。郭逵接受了李乾德的请求,于是班师回朝。《越史通鉴纲目》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只是在具体情节上有些差异。记载说,李军乘船作战,宋军不能渡河,就伐木制造投石机,投石如雨,李军船只全被打坏,死者数千人,于是到宋军指挥部请降。这就是“如月江大捷”的历史事实。等到李氏放还被掳去的三州之人后,宋朝把李氏贡献的五州之地也还给了他。宋朝的政策是“边圉相接,时有侵轶,命将致讨,服则舍之,不黩以武”(见《宋史》)。1087年,宋朝又本着“得其待罪贡诚,辄优容恩礼有加”的精神,册封李乾德为南平王。1174年,南宋孝宗把交趾郡改为安南国,册封交趾郡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这是“安南国”这一名称的由来。
在现代越南中部中区到中部南区,自古以来就居住着占族人。他们多数信奉婆罗门教,是一个与雒越人不同来源的民族。公元102年,东汉和帝在日南之南设立了象林县,曾经派官设治。到2世纪末,区连杀死县令,自己称王,建立了以占族为主体的林邑国。公元420年,林邑被晋朝打败,臣服于晋朝;以后又被南朝刘宋出兵占领过。唐代,758年以后,称为环王,9世纪后期改称占城。宋代,越族在交州建立了封建王朝以后,逐渐向南扩张,开始了逐步并吞占城领土的过程。据越南史籍的记载,982年,黎桓攻占了占城京都因阇那补罗(今越南广南省同洋县),迫使占城向黎氏朝贡。1015年,李公蕴又攻占占城京都佛誓(今越南承天省香水县);1019年再次进攻,杀死许多占人。1044年,李佛玛“亲征”占城,再次攻占佛誓,杀死占城国王乍斗,斩首30000人,生擒5000人,带回国内充当田奴,开垦庄园。1069年,李日尊率大将李常杰“亲征”,焚毁了佛誓城内外2560多个区,俘虏了占城国王制矩,杀死占人不计其数,劫掠了占城各州所有的祠寺、宫殿、村庄、马、象、牛、谷。最后,占领了布政、地哩、麻令三州(今广平和广治北部)。1103年,占城发动反攻,一度收复了三州。1104年,李氏再度占领三州,把国界推进到北纬17°一带。
李朝前期是越族封建统治阶级向上发展的阶段。它建立了一个较为强盛的王朝。从南方的占城劫掠了大量财富,国内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但自从挑起侵宋战争以受到反击而失败,造成惨重损失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到12世纪中叶,李朝迅速衰落,朝政日趋腐败,对人民的剥削加紧,又遇到连年天灾,瘟疫不断。在1181年的大饥荒中,有的地区人口死亡了一半。1141~1215年这几十年的时间内,交州南北各地民变蜂起,动摇了李朝的统治。趁中央政权衰落之时,各地的封建势力又实行地方割据。在13世纪初的20年里,几个封建集团之间暴发了血腥的战争,京都多次遭受破坏。最后,另一闽人陈守度的势力逐渐壮大,控制了李氏朝廷。1225年,李氏的女主(昭圣公主)只有7岁,陈守度迫使她让位给8岁的丈夫陈日煚(陈守度的侄子)。于是,陈朝代替了李朝。南宋缘例接受陈氏的申请,封陈日煚为安南国王。1261年,南宋又按陈氏的请求,同意陈氏世袭,册封陈日煚为安南国大王,册封他的儿子陈威晃为安南国王。这样的传统关系,一直保持到南宋灭亡。
陈朝以外戚的身份篡夺了王位,随即灭绝了李氏家族,强迫全国所有姓李的人改为姓阮;又规定所有陈氏不得同外姓通婚,避免外戚再度篡权。在政治体制上,陈朝基本沿用了李朝的典章、制度,又针对前一时期的割据状态,努力强化封建中央集权制,继续实施李朝的一些重大政策,如土地政策、“寓兵于农”政策、提倡儒学,等等。同时,陈氏也根据当时的急需有所侧重和改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挽救由于多年战乱、天灾和饥荒造成的困难局面。陈朝专门设立了“正副河堤使”,负责开浚沟渠、河道,引水灌田。据越南史书记载,红河堤和马江河堤就是陈朝修筑的。陈朝初期,还采取了册封土地等办法来鼓励贵族招集贫民和使用奴婢去开垦荒地,建立庄园,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安排大量兵士在伍一段时间后回乡种田,对农业生产有所促进;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升龙城被分为61个坊,各行业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1226年实现了货币统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同时,高利贷剥削也广泛出现。
陈朝统治时期,越族在文化方面也有较为显著的进步。到13世纪末,开始出现了记录越族语言的文字——喃字。它是部分汉字和部分借用汉字“形声、会意、假借”来标音的混合体。喃字出现以后,汉字、汉文仍是官方文字,而且出现过不少具有较高汉文修养的文人和官吏,例如黎文休撰写的越南第一部正史《大越史记》十三卷(1272年完成)就是用汉文写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不少用喃字写作的诗人和作家,如象韩诠(原名阮诠,因越人认为他的业绩似韩愈而得名),后人称之为越南文学之父。喃字的出现,为越族的书写文学开辟了新天地。
陈氏篡位,正是蒙古帝国在漠北兴起,又西征回军,开始南侵之时(1225年)。在陈朝的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是在13世纪中期和后期前后30年时间内三次遭受蒙古帝国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