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越南最大的古代砖木建筑之一太平省“交寺”
面对着山河破碎、田园荒芜的情景,陈朝却没有注意使人民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而只是忙于赏赐功臣,封爵升官,扩大贵族采邑,允许大量蓄奴(有的贵族有奴隶1000人之多),广泛使用奴隶垦殖,加重压迫剥削;同时,又加紧征调徭役,修建被破坏的宫殿、庙宇和官宅;征调兵役继续进行对内、对外战争。王公贵族生活堕落,朝政越来越腐败,而且大臣、显贵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正如越南史书所说的“富者驱奴使婢,田连阡陌,安享尊荣;贫者走马奔牛,趋乘服役,日食不给”,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为了向南、向西扩张,陈朝使用它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发动了对哀牢(即老挝)和占城的战争,也招致了哀牢和占城的几次反击。1306年,陈朝把公主嫁给占城国王,迫使对方用乌州和厘州(今越南承天、广治)交换,把南方边界推进到了海云隘(即北纬16°附近)。到14世纪下半叶,陈朝衰弱。占城国王制蓬峨对安南发动反击,三次攻陷了升龙城。14世纪中叶,陈朝同哀牢亲王经过几次反复争夺,才确定双方以黑水河和长山山脉巅顶为界,山水流向东处属安南,流向西处属老挝。
天灾、人祸造成了13世纪末开始的大饥荒,一直延续到14世纪下半叶。许多居民饿死,许多平民被迫卖子女为奴。奴隶被主人在脸上刺字以兹识别。他们的劳动条件比依附农民更为恶劣。奴隶和农民不堪压迫、剥削,纷纷起来反抗。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农民和奴隶的起义连续不断,最著名的有牛吼(1329年)、郑觉密(1341年)、吴陛(1344年)等人的起义,活动地区几乎遍及交趾各地。特别是范师温和尚领导的一次大起义(1389年),曾经一举攻占升龙城,迫使陈朝调回正在同占城作战的军队,才打败了义军。这些起义虽然都受到陈朝的残酷镇压,但直到陈朝灭亡仍然连续不断。到14世纪末期,安南全境陷入了混乱状态。
');" class="a2">收藏13世纪初,在漠北兴起的蒙古帝国西征回军,开始南侵。1234年,蒙古同南宋联合灭亡金国以后,两国互相接壤。当时,南宋还拥有相当雄厚的实力,成为蒙古的主要对手。双方进行了40多年的长期战争。1257年,忽必烈率领蒙古军占领了南诏国(在今云南省),随即派遣部将兀良合台向安南进军,准备假道安南,从西南面进攻南宋的后方。进军前,蒙古军派遣使者到安南诱迫陈朝投降。陈朝予以拒绝,而且囚禁了蒙古的使者。1257年冬天,蒙古军沿红河南下,侵入安南。安南国王陈日煚率领军队在红河沿岸进行了几次抵抗,然后撤出升龙城。蒙古军发现他们的使者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被捆住,当即下令屠城,大掠安南国都。由于气候郁热,又多次受到陈朝军队袭扰,蒙古军只停留了9天就离开升龙,回军向北进攻南宋侧背,经过广西、湖南到达鄂州(武昌)同忽必烈会师。1259年,蒙哥汗在对南宋的战争中负伤死亡,忽必烈立即赶回北方争夺大汗之位,暂时停止了对南宋的进攻,也暂时没有对安南用兵。1260年,忽必烈当了蒙古大汗。第二年,陈日煚的儿子陈光昺向蒙古表示臣服,忽必烈封他为安南国王。同时,陈氏向南宋请求世袭,南宋封陈日煚为安南国大王,封陈光昺为安南国王。宋朝虽然继续保持着同陈朝的宗属关系,但对安南的朝政并不过问,双方的关系是良好的。蒙古就不同了,在接受安南的臣服后,蒙古就派出“达鲁花赤”(监察官)长驻安南,监督陈氏的朝政。陈朝一面向蒙古称臣纳贡,一面又以种种借口推辞蒙古的几项重大要求,例如要安南国王亲自去朝觐蒙古大汗,要安南王室子弟去充当人质,等等。后来,陈朝又进一步请求蒙古撤去“达鲁花赤”。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陈光昺死后,陈日烜(又名陈威晃)继位。他继续向蒙古称臣纳贡,但仍然托病不肯亲自去朝觐,只派他的叔父陈遗爱充当使臣前去。忽必烈当即册封陈遗爱代替陈日烜为安南国王,又派遣一部分军队护送陈遗爱回国。陈遗爱一回到安南就被陈日烜杀了。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南宋灭亡,元军占领了整个华南地区。一些不肯投降的宋朝大臣和军队退到安南,得到了陈朝的良好接待。南宋大将赵忠率领的军队,在以后安南的抗元战争中作出了贡献。南宋大臣陈仲微在安南病死时,安南国王曾作诗哭悼说:“回天力量随流水,流水滩头共不平。”表达了陈氏对抗元斗争的同情。
1282年,元朝派大将唆都率领军队由海路进攻占城,占领了占城的京都,但遭到占城军队的顽强抵抗。元军陆路由镇南王脱欢率领,预定假道交趾南下占城。元朝命令陈朝开路备粮。陈朝拒绝,派兵在边境要道把守,不让元军通过。1284年,元军分为六路大举向安南进攻,沿途击败安南守军,占领升龙。唆都率领的元军也从占城北上汇合。这时,陈日烜已经禅位给他的儿子陈日燇,自称太上皇。部分陈朝贵族投降了元军,但陈氏父子却撤退到安邦海口(海防一带)隐蔽起来。元军追到海边,掳获大量船只,但找不到陈氏父子的去向。脱欢占领了安南的绝大部分地方,在重要地点建立营寨,分兵把守。但夏季已经到来,暑雨疫作,北方来的士卒生病的越来越多;陈朝军队又重新集结,加强袭击,元军死伤很重,“蒙古军马亦不能施其技”(见《元史》,以下引文同)。在函子关(今越南兴安省东安县)战役中,南宋将领赵忠率领的军队在第一线向元军唆都部攻击。元军看见宋军盔甲旗号,误以为宋朝已经恢复中原,派兵来救安南,官兵惶惧溃逃。陈军乘势追杀,唆都大败,死伤惨重,被迫退到天长海口(今越南河南省),不能同驻在升龙城的脱欢会师。脱欢决定撤退回思明州(在广西)。在撤退过程中,陆路元军连续受到陈朝军队的截击,损失很大,“力战始得出境”。从海路撤退的元军也受到攻击,唆都战死。忽必烈闻讯后十分震怒,即刻册封陈日烜之弟、投诚贵族陈益稷为安南国王,下诏脱欢准备再次入侵。只是由于湖南、广东等省报告,“连年征战,士卒疲惫,百姓不胜其困”,元帝才把入侵的时间推迟两年。
1287年,元朝调兵10万,船只500,仍然由脱欢统率,从广西、云南和海道三路再次进攻安南;同时,海运粮食17万石供应。12月,元军趁天凉进入交趾,击败安南守军,到达万劫(今越南北江一带),建立大本营;再分兵水陆两路攻占了升龙城。陈氏朝廷和军队向红河下游撤退。脱欢指挥水陆两军紧紧尾追,但追到天长海口,陈氏父子等又不知去向,只好引兵折回升龙。接着,脱欢派兵攻击了陈朝军队的几个水陆集结点,斩首约两万级,夺获船只200艘,粮食十余万担;但去海上迎接运粮船队的水军久等不见粮到,却遇上陈朝船只1000多艘。元军经过水战,夺得部分粮食。后来才知道,元军的运粮船一队到达绿水洋(今越南鸿基市一带)时,被陈朝水军袭击,只好沉米于海,损失4万余担,船队返回琼州。另外两个船队也因为在海上遇风退回琼州。运粮船不到,给养遇到了巨大困难,元军只好分几路入山求粮,焚烧村庄,残杀人民,造成了极大破坏。到4月份,天时转热。元军恐怕粮尽师老,无法长久支持,只好下令分水陆两路退军。据越南史书记载,水路乌马儿军到达白藤江,适逢退潮,因为船只笨重,被设置在江中的木桩拦阻,不能出海。陈朝伏兵四出进行火攻,元军大败。乌马儿等人被俘,损失船只400余艘。从陆路撤退的脱欢军也沿路遭受陈军截击,力战出关,退回思明州。
元军撤退以后,陈日烜害怕他们再次入侵,立即遣使携带贡品向元朝谢罪,又贡献金人,算是代替陈日烜己身,但仍然不肯亲自去朝觐。元朝很不满意,准备再次用兵。但不久,忽必烈病死了。陈日烜的儿子陈日燇即刻派遣使臣向元朝上表慰国哀,同时贡献方物。元成宗下令停止征讨安南;接受陈朝继续向元朝称臣纳贡。这以后,元朝逐渐从向外扩张转为保守疆土。到1313年正月元仁宗时,反转过来发生了安南侵扰元朝边境的事件。据《元史》记载:“交趾军约三万余众,马军二千余骑,犯镇安州云洞,杀掠居民,焚烧仓廪庐舍;又陷禄洞、知洞等处,掳生口孽畜及居民赀产而还;复分兵三道犯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屯兵未退。”4月,又发生了“交趾世子亲领兵焚养利州(今广西大新县一带)官舍民居、杀掠二千余人”的事件。元朝发牒文去质问。安南陈朝复牒抵赖,说这些事都是边境坏人干的,陈朝不知道。元朝再次诏谕安南交还土田、人民,惩办主谋者;命令边境的安南官吏不准再次侵扰;同时采取了加强边防的措施。
在陈朝抗击元朝的战争以后,整个交趾地区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图6 越南最大的古代砖木建筑之一太平省“交寺”
面对着山河破碎、田园荒芜的情景,陈朝却没有注意使人民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而只是忙于赏赐功臣,封爵升官,扩大贵族采邑,允许大量蓄奴(有的贵族有奴隶1000人之多),广泛使用奴隶垦殖,加重压迫剥削;同时,又加紧征调徭役,修建被破坏的宫殿、庙宇和官宅;征调兵役继续进行对内、对外战争。王公贵族生活堕落,朝政越来越腐败,而且大臣、显贵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正如越南史书所说的“富者驱奴使婢,田连阡陌,安享尊荣;贫者走马奔牛,趋乘服役,日食不给”,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为了向南、向西扩张,陈朝使用它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发动了对哀牢(即老挝)和占城的战争,也招致了哀牢和占城的几次反击。1306年,陈朝把公主嫁给占城国王,迫使对方用乌州和厘州(今越南承天、广治)交换,把南方边界推进到了海云隘(即北纬16°附近)。到14世纪下半叶,陈朝衰弱。占城国王制蓬峨对安南发动反击,三次攻陷了升龙城。14世纪中叶,陈朝同哀牢亲王经过几次反复争夺,才确定双方以黑水河和长山山脉巅顶为界,山水流向东处属安南,流向西处属老挝。
天灾、人祸造成了13世纪末开始的大饥荒,一直延续到14世纪下半叶。许多居民饿死,许多平民被迫卖子女为奴。奴隶被主人在脸上刺字以兹识别。他们的劳动条件比依附农民更为恶劣。奴隶和农民不堪压迫、剥削,纷纷起来反抗。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农民和奴隶的起义连续不断,最著名的有牛吼(1329年)、郑觉密(1341年)、吴陛(1344年)等人的起义,活动地区几乎遍及交趾各地。特别是范师温和尚领导的一次大起义(1389年),曾经一举攻占升龙城,迫使陈朝调回正在同占城作战的军队,才打败了义军。这些起义虽然都受到陈朝的残酷镇压,但直到陈朝灭亡仍然连续不断。到14世纪末期,安南全境陷入了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