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 “南进”后的越南示意图
在南北朝和郑、阮割据,战祸连绵的大破坏时期里,安南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封建统治阶级通过巧取豪夺,聚积了巨额财富。郑氏和阮氏贵族以及高级官吏的穷奢极欲是安南历史上罕见的,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在郑氏统治区,灾荒连年不断。1741年的大饥荒时,“流民扶携就食者塞道,米价腾贵,百钱不易一饱,民多仰菜茹,至食蛇鼠者,饿殍相望,存者不能十一。”(《越史通鉴纲目》语)广大人民,特别是贫苦农民为了生存,一是向南逃荒,二是揭竿起义。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40年代,原来的交趾地区农民战争遍及各地,甚至一些失意贵族也起兵反抗郑氏。阮有求领导的义军曾拥有10万之众,坚持10年之久,黎维密的反郑武装连续活动了31年。郑氏竭尽全力镇压,各地义军仍然此伏彼起,从根本上动摇了郑氏的统治基础。
阮氏统治区大部分是新开发的土地,大多数民众是南迁的越族农民,但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里;再加上经常进行战争,“每年有成百项税收……人民困苦有如双索套颈”(越史家黎贵惇语)。18世纪中叶,甚至像湄公河三角洲这样的富饶地区,饥馑也普遍发生。在中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情况就更加严重。“百姓饥苦,盗贼四起”(见《大南实录》),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这也是西山起义的时代背景。
1771年,归仁府“土酋”阮岳、阮惠、阮侣三兄弟建立了西山军,以“劫富济贫”为号召起兵。1773年攻下归仁、广义、富安。第二年,北方郑氏的军队乘机南下,攻占了阮氏的都城富春(今越南顺化)。1783年,阮氏退到南部,又被西山军逐出大陆。阮映(亦名阮福映)逃往暹罗。1784年,暹罗派兵协助阮映打回国内,一度占领西贡,但被西山军击败。阮映再次逃往暹罗。1786年,西山军向郑氏发动进攻,占领富春;继续北进,占领升龙(今越南河内),郑氏灭亡。开始时阮惠以除郑氏、保黎朝为名,继续拥戴黎氏为安南国王。1788年,他正式废除了黎氏朝廷。黎氏国君黎维祁向清朝请求援助。
图9 越南西山朝光中皇帝玉玺
清朝认为,黎氏守藩奉贡已经有100多年,开始时以所谓“兴灭继绝”为由,决定出兵拯救黎氏。1788年冬,清朝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兵一万人出镇南关进入安南;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兵八千从开化府进入安南。孙士毅孤军迅速长驱直入,击破西山军的抵抗,不等乌大经军到达,就占领了升龙城;宣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后来,清朝乾隆皇帝认为,黎氏的兴废可能是运数,而且道路遥远,运输粮饷困难,就诏令孙士毅在册封黎维祁后立即班师入关,没有必要帮助安南去清剿各地。但孙士毅不听,一心想继续进兵,俘阮惠立功,但又主观轻敌,不设防备。阮惠探知了虚实,即刻调动全部主力,伪称是来向清军投降的队伍,向升龙城急进。适逢阴历除夕,正当孙士毅置酒张乐之时,阮惠发动了突然袭击。孙士毅仓促应战,夺渡富良江,又即刻砍断浮桥,使尚未渡河的清朝官兵陷入敌军重围,全部损失。他沿途抛弃了大量辎重,退回镇南关,折兵六成左右。清廷给予撤职查办的处分。云南乌大经所部清军在途中闻讯,就退回云南去了。
阮惠击败了孙士毅以后,害怕清朝再次出兵,就立即到边境叩关谢罪请降,又请求册封;表示他将亲自到清廷朝觐。乾隆相信命定论,认为这是“天厌黎氏”,便册封阮惠为安南国王。1789年,阮惠派他的弟弟(另一个说法是找了一个容貌相似的人)冒名到北京朝觐。乾隆不知是假,在热河山庄接见了他。
西山朝建立的初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减轻赋税、鼓励垦荒,号召流亡农民回乡生产,减少寺院和僧尼,规定喃字为正式文字,等等。但它仍然沿袭了旧的封建国家制度,依靠旧的官僚机构进行统治;阮氏兄弟又互相争权夺利;新的贵族、功臣大量侵夺土地;再加上同阮福映的战争连续不断,人民依然十分疲惫、困苦。1792年阮惠一死,他的儿子年幼,西山政权就迅速衰落了。
西山朝曾经收用中国沿海亡命之徒,封给官爵,发给器械、船只,时常以采办军饷为名,出动乌艚船100多艘侵扰闽、粤、江、浙等省的沿海地区。清朝不得不派遣巡海部队进行追捕。在这批乌艚船被消灭后,缴获了西山朝发给的印信等物品。清朝提出责问,西山朝推说不知道,清朝也只好算了。
先前控制越南南方的封建统治者阮福映退到暹罗以后,同法国主教百多禄拉上了关系。1787年,百多禄受委托代表阮福映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政府签订条约,以割让土伦(今越南岘港)和昆仑岛、允许法国垄断贸易等为条件,换取法国的军事援助。这个条约,后来虽然由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而没有实施,但在这以前,百多禄仍然从他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调来了军舰和士兵,帮助阮福映造船、铸炮和练兵。1788年,阮福映在百多禄的协助下,趁西山军同清朝作战之时,攻占了西贡。1797年,阮福映占领归仁;1801年,攻陷顺化;第二年,攻陷升龙(今越南河内)。西山朝经过19年后覆灭了。
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闽人阮福映把缴获的清朝颁发给西山朝的封册和金印献给清朝皇帝,表示臣服,请求清朝册封,还请求以“南越”为国名。嘉庆皇帝认为,“南越”这个词语的含义包括了两广在内,不能使用,就于1805年把“安南国”改为“越南国”,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继续保持传统的宗属关系。这就是“越南”这个国名的由来。
图10 越南阮朝旧都顺化西城正门
阮朝建国,基本上取法于清朝和承袭了黎朝的制度。朝廷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针对长期分治和战乱的情况,首先是采取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和整顿封建秩序、建立官僚机构等措施。阮朝定都顺化,按照清朝宫殿的布局建造皇城,有勤政殿、太和殿,等等;又把全国分为南圻、北圻、中圻三个行政区,打破了长期南北分治的界限。阮朝抄用了清朝严酷的刑律;重新规定汉文为官方文字,请求清朝颁发给《康熙字典》;在公文中停止使用喃字;考试以汉文经义、诗赋取士。阮氏朝廷也采取了兴修水利、恢复生产等措施,但对各行各业加征各种苛捐重税,压抑工商业发展,封禁了许多市集,采矿多由官家垄断。土地仍然分为公田和私田,但分给农民的公田税收极重,造成许多农民弃地逃亡,再加上贪官污吏的压榨,人民生活十分痛苦。自阮朝成立到19世纪中叶,民变不断发生,遍及中、南、北三圻。从建国初期,阮朝的封建统治就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殖民势力入侵时,阮朝已经完全丧失了有效的抵抗能力。
图11 越南阮氏王朝“赐德”王时代“长寿”、“双龙”通宝
图12 越南阮氏王朝“明命”王玉玺
阮朝统治时期,由于民族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发展,文学领域出现了较为繁荣的景象。喃字文学有了空前的发展。诗人们继承了前代喃字文学的传统,把中国诗、赋的形式技巧地运用到喃字文学里,按越语的声韵平仄,组合成“六八”、“双七六八”等长短句式,创造出新的体裁。阮攸把中国的传奇《金云翘传》改写为六八体的喃字长诗,成为不朽的越南文学著作。胡春香、段氏典、县清观夫人等女诗人的作品,直到现在仍传颂不绝。《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喃字译本,已经成为越南民间广泛流传的书籍。
记录越族语言的喃字,由于笔画繁多,构造复杂,很难学会。17世纪来到越南的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传教士开始用拉丁字母记录越族语言,便于传教。在越南活动了差不多有30年之久的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德,1649~1651年间,在罗马出版了一本《越、葡、拉丁字典》和一本《教义纲要》,被认为是拉丁化越文的正式开端。但黎、阮两朝,都是尊崇汉字、汉文。连喃字都通不过,更谈不上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了。直到法国统治时期,法国殖民当局为加强控制,强迫采用法文为官方文字。作为其副产品,拉丁化的越文也逐渐得到推广。
图13 18世纪越南石刻“佛”字
阮朝对南方的柬埔寨和西方的老挝,继续加紧推行传统的扩张政策。
在安南战乱期间,暹罗支援阮福映反对西山朝,柬埔寨成了暹罗的保护国。阮福映取得全国政权后,立即回过头来与暹罗争夺对柬埔寨的控制权。1806年,阮氏向柬王纳翁真索要贡品,并派兵进驻金边;同时,又向暹罗国王郑华(即拉马一世)表示忠顺。1812年,柬埔寨发生了兄弟争夺王位的事件。纳翁真被亲暹罗的纳翁敦赶走,逃到西贡。第二年,越南派兵5000人护送纳翁真回国,赶走纳翁敦;在金边附近建立了“安南屯”,派兵驻守,对柬埔寨实行保护。1815~1820年,阮朝征用高棉人服役,开凿了从湄公河通往河仙镇的运河,作为界河。这样一来,阮朝既吞并了河东的领土,又为越南向柬埔寨运兵开辟了一条捷径。阮福映的儿子阮福皎继位后,于1833年在柬埔寨发动了一个越南化运动,借以排挤暹罗和加强对柬埔寨的控制,这引起了越南和暹罗之间的冲突。暹罗军焚毁金边后撤出,越军再次占领金边。
1834年,纳翁真死去,阮朝违背柬埔寨的习俗立安眉公主为郡主,把柬埔寨改名为“镇西城”,金边改名为南荣,全国划分为32个府、两个县,由阮朝派钦差大臣直接统治。接着,他们又把安眉公主带回嘉定,强迫高棉人穿越南服装,铲平寺庙,用佛像熔铸大炮;迫使佛教僧侣还俗。这些行为,大大地触怒了高棉人,纷纷要求留在暹罗的纳翁敦回国当柬埔寨国王。暹罗乘机派兵护送纳翁敦回国,配合柬埔寨民众打败了越军。越军被俘押到曼谷的约有2000人。
1845年,越南再次出兵侵柬,攻占金边,强迫柬埔寨向越南进贡,并迫使纳翁敦接受越南册封为“高棉国王”,才算罢兵。越南新国王阮福璇即位后,由于在东面需要对付法国和西班牙的侵略,才于1848年同泰国缔结和约,撤军回国,放回所有被扣留在越南的柬埔寨王室成员。三方规定,柬埔寨每年向暹罗纳贡一次,每三年向越南纳贡一次。以后,越南的南圻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就借口柬埔寨曾经向越南纳贡,说法国对柬埔寨也享有宗主权,从而于1863年侵占了柬埔寨。
在老挝方面,1827年,暹罗进攻万象国。国王阿弩逃到越南,越南以护送阿弩回万象为名,乘机出兵占领了镇宁府(今老挝川圹),接着又占领了万象地区,建立了镇靖、乐边两府,进而又占领了华藩(今老挝桑怒)、甘格、甘蒙等地,建立了镇边、镇定、镇蛮三个府,总共在清化、宜安、广治以西侵占了老挝的九州之地。1833年,华藩重新归附銮巴拉邦国。越南立即派兵进攻,一度占领鸾巴拉邦,洗劫了城市。阿弩王在请求阮朝援助时,曾经表示过愿向越南纳贡,以后,法国就以此为借口,说越南既然已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就对老挝也享有宗主权,从而侵占了老挝(1893年)。
太平天国失败后,1873年,驻在广西的太平军吴鲲部撤入越南。部将阿真为首的“红旗军”和贵生为首的“花旗军”进入老挝的川圹、查尔平原一带,击败了当时驻扎在这一地区的越军,占领了这一地区,不久被暹罗军击败,后来在当地分散定居。
法国殖民者对越南的侵略,在17世纪初就开始了。殖民侵略的先遣队——传教士和商人陆续来到越南。18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殖民活动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他们的进一步企图是以越南为跳板北向侵略中国。1789年,法国大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一度打乱了侵略越、柬、老的计划。等到法国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稳定下来,侵略活动又继续加紧进行。1843~1847年,法国借口援救教士,曾派军舰三次炮轰岘港。1858年,法国远东舰队联合西班牙战舰向岘港进攻,占领了岘港的屏障茶山半岛。1859年,法军攻占了湄公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区嘉定。1860年,法国再度伙同西班牙进攻南圻,占领了定祥、嘉定、边和三个省,强迫阮氏王朝同它签订了不平等的第一次西贡条约,规定把这三个省和昆仑岛割让给法国,允许法国军舰在湄公河自由航行,法国商人在越南境内自由贸易,开放土伦、广安、巴叻等港口为商埠,越南向法国和西班牙赔款400万披阿斯特(当时法国发行的印支币),越南必须通过法国才能同其他国家办理交涉,借以切断越南同清朝政府的联系。1863年,法国迫使柬埔寨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后,1867年又侵占了南圻西部的永隆、朱笃、河仙三个省。南圻大部分地区成为法国的殖民地。驻在这一地区的越军,人数虽然大大超过法军,但由于阮氏朝廷极其腐朽,一味对法国殖民者屈膝投降,没有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只有南圻人民和一些爱国的地方官吏,如张定等人,违背阮氏朝廷的意愿,进行了抗击法国殖民者的有力斗争。渔民阮忠直领导的新安民众抗法武装,坚持斗争有8年之久。
法国侵略军占领南圻后,陆续向中圻、北圻进攻。1874年,法国强迫阮氏王朝签订了更加不平等的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承认在外交上受法国监督,法国在越南享有治外法权,占有南圻,开放红河和河内、海防、归仁三个港口,越南进一步殖民地化。1883年,越南国王阮福暶死后,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法国殖民军乘机在顺化登陆,占领了都城附近地区,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越南接受法国保护。阮氏王朝被迫同法国签订顺化条约,确定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规定越南的一切对外交涉都由法国控制。同时,法国出兵进攻北圻,占领了部分地区。1884年6月,阮氏王朝被迫同法国在巴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最后条约”。
越南自从建立了自主的王朝以来,世代受封为中国的藩属。1805年,清朝再次与阮朝确定了宗属关系。然而,面临法国的侵略,腐朽的清政府却没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宗主权,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越南的安全与领土完整。事态发展的结果是法国在迫使阮氏王朝屈服以后,就进一步对清朝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它承认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清朝完全陷于被动应付的地位。
法国侵占南圻,正是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遭受失败、广西的太平军吴鲲部撤入越南北圻边界几省之时。阮氏王朝无力抵御太平军,就向清朝求援。清朝派遣广西提督冯子材率领军队进入越南,协助阮氏王朝打败了太平军余部;然后,继续驻扎在北圻,实际上成为针对法国侵略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但清政府一直不敢公开承认这一点,而是反复申明,清军进入越南只是为了协助阮氏王朝“剿匪”而已。
吴鲲死后,进入北圻的太平军发生了分裂。黄崇英率领的“黄旗军”继续在河阳(今越南河江)实行割据。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投降了阮氏王朝。刘永福被任命为三省提督,参与保卫北圻。1883年,法军公然向驻扎在红河三角洲的清军发动进攻。清军和“黑旗军”同北圻越南军民一起,对法国侵略军进行了有力的抵抗。1884年3月,刘永福发动反击,在河内城附近的纸桥大破法军,击毙了法将李成利(一译李维业),但由于清朝当局战和举棋不定,清军将领之间又互不相得,终于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法军的进攻,河内东北和西北的重要据点北宁和山西相继被法军占领。同时,法国军舰又开到厦门和吴淞口附近示威。清朝政府深恐事态扩大,即刻派遣北洋大臣李鸿章同法国签订了《中法天津简明条约》,事实上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规定中国从北圻撤兵,但没有提到撤军期限。
面对如此屈辱的勾当,中国朝野大哗,“舆论集矢李鸿章,指为‘通夷’”(见《清史稿》)。法帝国主义见清朝软弱可欺,继续施加压力。清军还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法军就开来接管地盘,双方发生了冲突,法军被击退。法国即刻向清朝发出最后通牒,除要求清军立即撤退外,还索要大量赔款。清朝不能满足法方的要求,谈判破裂。法国派遣军舰进攻台湾基隆,又占领澎湖列岛。1884年8月26日,清朝政府不得已下诏宣战。中、法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图14 西方画家E.比尔满1887年所绘的中越边境“南关隘”(镇南关)
在越南北圻前线,法军趁清军将退未退之时,发动了新的进攻,占领谅山,炮击镇南关。清朝只好再调主战派将领冯子材到广西边境领军作战。1885年4月,法军集中主力35000多人,猛攻镇南关防线。这时冯子材已经70岁,仍然精神抖擞,率军作殊死战。他亲自带领两个儿子直冲敌阵,大败法军于镇南关,又乘胜追击,攻克谅山,收复了以前驻防的地区。越南民众组织了忠义团两万多人助战,都打冯子材的旗号。西线红河中游,法军在宣光打退了刘永福军以后,又集中兵力向临洮府进攻。这时滇省总督岑毓英的部队分为三路向法军迂回反击,重创法军,打死法军指挥官五人,法军大败。
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巴黎,法国茹费理政府在议会中被反对党推翻。但正当形势极为有利的时候,腐败的清政府的代表竟在巴黎同法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中法停战条件》。以后,清政府又不顾越南民众和主战派将领的极力反对,派李鸿章同法国公使签订了结束中、法战争的正式条约,称为《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6月9日签订)。法国以解除对台湾的封锁为条件,换取了对越南的保护权。当清朝下令把军队撤回边界时,“将士扼腕痛愤,不肯退”(见《清史稿》)。法国又要求刘永福离开越南。清朝的命令下来,刘永福坚决不肯走。直到清朝多次严词胁逼,他才勉强回到广东。从此,越南正式沦为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法国对越南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规定南圻为直辖殖民地,由法籍总督直接统治;中圻为“保护领”,保留阮氏王朝的统治机构,另设法籍总监,一般内政事务名义上由顺化朝廷管理,法籍总监充当实际决策人;北圻为“半保护领”,名义上属于阮氏王朝,实际上“委托”法国代管。在中圻和北圻的地方行政机构中,越籍官吏受法籍总监委派的法国殖民地官吏控制。岘港、河内、海防被法国划为割让地。1887年,法国把被它侵占的越南和柬埔寨合并在一起,称为“印度支那联邦”,归法国印支总督统治。1893年,法国侵占了老挝,又把老挝也合并进来。这就是所谓“印度支那联邦”的由来。
');" class="a2">收藏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满洲贵族乘机率军入关,在降将吴三桂等的配合下镇压了农民起义和明朝残余势力的反抗,建立了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清朝为了巩固少数民族的封建贵族在中国的统治,一方面迫使汉族薙发和改变服饰,同时也采取了减轻人民负担、任用汉族官吏、提倡汉族封建文化等项措施。在清朝前期的130多年,经济、文化有所恢复和发展。在对外方面,清朝前期基本上确定了现代中国的疆界,还按历代的传统,继承了前朝的几个藩属国,安南便是其中之一。但在后期的130多年中,由于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几个藩属国相继丧失。中国本身也屡受帝国主义侵略,沦为半殖民地。中法战争以后,越南正式沦为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清朝建立之初,正是安南南北朝末期。北朝莫氏的后裔已经被迫退居高平一隅;南朝黎氏内部郑、阮之争又形成了实际上的长期割据局面。黎朝国王已经是“政令不出府门”。北面地区的实权掌握在郑氏手中;南面地区阮氏自立为王。清朝沿用了明朝的政策。立国之初,莫氏投诚,清朝封之为安南都统使。1659年,黎氏奉表向清朝表示臣服,清朝同样接受它为藩属。等到黎氏向清朝缴送明朝永历帝赐给的文书、印鉴后,清朝便正式册封黎氏为安南国王。1678年,清朝诏谕黎氏配合剿灭吴三桂。黎氏当即借口高平莫氏同吴三桂勾结,乘机消灭了莫氏的割据。清朝对黎氏采取怀柔政策。对明朝末年被安南占去的云南边境马白汛外四十里之地,清朝索性把它正式赐给了黎氏,以示恩典;同时,也下令加强边防。
17世纪初,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逐渐侵入安南,干涉内政。葡人通过贩卖武器和协助制造大炮等方式支持阮氏;荷人曾三次同郑军联盟向阮氏进攻。外来的干涉使得郑、阮之争更加长期相持不下。在140多年的时间中,清朝满足于同黎朝保持正常的宗属关系。对安南内部的纷争,清朝没有过问,也不要求安南像内地一样改变服饰。安南每一个国王即位时,照例请求清朝册封,清朝都是有求必应。
在安南240多年的南北朝混战和郑、阮分争期间(1527~1771年),原来的交趾地区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人力、物力大量消耗,农田大片荒芜,河堤多年失修,水旱灾害连绵;封建统治集团再课以苛捐重税,任意搜刮人民财物,贵族、官吏和“骄兵”横行霸道,广大人民越来越无法生活下去。大量农民向南逃亡。割据中部地区的阮氏,由于土地狭窄,人烟稀少,为了长期同郑氏对垒,一方面大量招募南逃农民垦荒,以便搜刮粮食,供应战争和贵族地主享用;另一方面积极向南扩张领土。1611年,阮潢向占城发动进攻,在占领的土地上设立了富安府。1627年,阮氏借口保护侨民,又侵占了部分占城国土。1653年和1675年,阮氏借口占城侵扰,两次发兵,攻占了藩朗以北地区。1693年,阮氏又以占城不按期进贡为借口,大举进攻占城,俘虏了占城国王婆争和全部王公、大臣、后妃,押回顺化。原来属于占城的领土被改为富安营、平康营、平顺营三个府治。至此,古国占城完全灭亡,占族遭受了种族灭绝性的打击。幸存的部分或分散在沿海地区,从事田奴式的劳动;或逃往柬埔寨。他们原有的全部土地都被越族的贵族、官僚、地主强占,招募越族移民耕种。占城亡国以后,越南中部南区顺城一带的占族曾经再次起来进行争取生存的顽强搏斗,但被阮氏残酷地镇压下去了。目前在越南境内,占族还有约13万人,多数散居在南中部沿海几省;柬埔寨东南部,也有13万人,是这一文明古国的遗裔。阮氏吞并了占城,它的西南疆界就同真腊(柬埔寨)接壤。现在的越南南部,原来是水真腊的领土。在占城被吞并以前,1679年,明朝广西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交州、雷州、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不愿臣服清朝,率领军民3000人,乘大船50艘到达富春(今越南顺化),请求阮氏允许他们在越南居住。阮氏不肯收留,又想利用他们向南扩张,就指使他们到当时并不属于阮氏管辖范围的湄公河三角洲东浦地区(今越南南部嘉定一带)去自行开发。于是这批被称为“明乡人”的明朝遗民便在越族大量移民之前到达湄公河三角洲,在绿野(今越南边和省同奈一带)、美萩、班麟等地定居下来,开垦荒地,建造房屋、市集、街道。这一片自然条件很好的地区,经过华人几年的经营,荒凉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田园和市镇。许多马来人、爪哇人、日本人、西方人前来贸易。嘉定(今越南西贡、堤岸一带)很快成为一个繁荣的地区。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足以抗拒真腊。直到后来阮氏势力南下,逐渐并吞了水真腊,并诱杀了明朝移民的首领黄进以后,这一地区才归阮氏管辖。继杨彦迪等来到湄公河三角洲的是明朝广东的抗清将领莫玖。他率领一批军民来到水真腊所属的柴末府,在那里开垦,成立了7个定居点,称为河仙镇。他在那里修建了城垒、市集、道路,聘请教师讲授汉学,开化了这一地区。1708年,莫玖请求依附阮氏,受封为河仙总兵。他的儿子莫天赐继承了他的职务。这是大量华人(当地称为“明乡人”)到达湄公河三角洲开发这一地区的部分历史记载。除原有的“明乡人”外,清代又逐渐有许多被称为“清乡人”的华人到来。他们中的上层臣服于安南王朝,甚至协助阮氏武装干涉柬埔寨。广大的群众则长期在这一地区勤勉地经营农商,成为当地一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对湄公河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的清代史书曾把这些华人聚居的地区称为“港口国”。
安南对柬埔寨的扩张,大致上可以追溯到1623年柬王吉·哲塔娶安南黎氏公主以后。通过这一嫁娶关系,安南人被准许在湄公河三角洲定居。占城被灭亡后,安南同柬埔寨接壤,造成了阮氏继续南侵的方便条件,形成了安南同暹罗争夺对柬埔寨的控制权的局势。1699年,阮氏向柬埔寨发动进攻,直逼金边,迫使柬王纳翁秋向阮氏臣服、朝贡。1705年,柬埔寨国内兄弟争位,发生内乱。两个王子分别请安南和暹罗出兵帮助,结果是安南军打败了暹罗军,阮氏立亲安南的王子为柬王,后又被暹罗支持的王子反攻赶走。在50年中经过几次反复,亲暹罗的王子纳翁原即位。阮氏改为采用“蚕食”政策,1753年再次进攻柬埔寨,迫使其割让寻奔、雷腊两府。纳翁原死后,阮氏又一次入侵,立纳翁尊为柬王;并先后迫使新王把封隆(今越南永隆、沙沥、前江、后江地区)和另外五个府贡献给安南。至此,全部原来的水真腊地区(现在的越南南部)被并入安南,柬埔寨只保有原来的陆真腊地区(现在的柬埔寨领土)。
阮氏把新占领的地方分为镇边营、藩镇营和龙湖营三个行政单位。大片柬族的土地被安南的贵族、官僚、地主掠夺,招募越族南下农民种植,剥削高额地租,使这里成为全越南土地最大量集中于封建地主之手的地区。越族大量移民,排挤当地原有居民的结果是,柬族变成了少数民族,称为下高棉人,到现在还有100多万人。越族封建统治阶级灭亡占城,占领全部水真腊领土,向南扩张到现有疆域,进而与暹罗争夺对陆真腊的控制,这一过程被越南一些史书称之为“南进”。
图8 “南进”后的越南示意图
在南北朝和郑、阮割据,战祸连绵的大破坏时期里,安南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封建统治阶级通过巧取豪夺,聚积了巨额财富。郑氏和阮氏贵族以及高级官吏的穷奢极欲是安南历史上罕见的,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在郑氏统治区,灾荒连年不断。1741年的大饥荒时,“流民扶携就食者塞道,米价腾贵,百钱不易一饱,民多仰菜茹,至食蛇鼠者,饿殍相望,存者不能十一。”(《越史通鉴纲目》语)广大人民,特别是贫苦农民为了生存,一是向南逃荒,二是揭竿起义。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40年代,原来的交趾地区农民战争遍及各地,甚至一些失意贵族也起兵反抗郑氏。阮有求领导的义军曾拥有10万之众,坚持10年之久,黎维密的反郑武装连续活动了31年。郑氏竭尽全力镇压,各地义军仍然此伏彼起,从根本上动摇了郑氏的统治基础。
阮氏统治区大部分是新开发的土地,大多数民众是南迁的越族农民,但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里;再加上经常进行战争,“每年有成百项税收……人民困苦有如双索套颈”(越史家黎贵惇语)。18世纪中叶,甚至像湄公河三角洲这样的富饶地区,饥馑也普遍发生。在中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情况就更加严重。“百姓饥苦,盗贼四起”(见《大南实录》),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这也是西山起义的时代背景。
1771年,归仁府“土酋”阮岳、阮惠、阮侣三兄弟建立了西山军,以“劫富济贫”为号召起兵。1773年攻下归仁、广义、富安。第二年,北方郑氏的军队乘机南下,攻占了阮氏的都城富春(今越南顺化)。1783年,阮氏退到南部,又被西山军逐出大陆。阮映(亦名阮福映)逃往暹罗。1784年,暹罗派兵协助阮映打回国内,一度占领西贡,但被西山军击败。阮映再次逃往暹罗。1786年,西山军向郑氏发动进攻,占领富春;继续北进,占领升龙(今越南河内),郑氏灭亡。开始时阮惠以除郑氏、保黎朝为名,继续拥戴黎氏为安南国王。1788年,他正式废除了黎氏朝廷。黎氏国君黎维祁向清朝请求援助。
图9 越南西山朝光中皇帝玉玺
清朝认为,黎氏守藩奉贡已经有100多年,开始时以所谓“兴灭继绝”为由,决定出兵拯救黎氏。1788年冬,清朝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兵一万人出镇南关进入安南;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兵八千从开化府进入安南。孙士毅孤军迅速长驱直入,击破西山军的抵抗,不等乌大经军到达,就占领了升龙城;宣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后来,清朝乾隆皇帝认为,黎氏的兴废可能是运数,而且道路遥远,运输粮饷困难,就诏令孙士毅在册封黎维祁后立即班师入关,没有必要帮助安南去清剿各地。但孙士毅不听,一心想继续进兵,俘阮惠立功,但又主观轻敌,不设防备。阮惠探知了虚实,即刻调动全部主力,伪称是来向清军投降的队伍,向升龙城急进。适逢阴历除夕,正当孙士毅置酒张乐之时,阮惠发动了突然袭击。孙士毅仓促应战,夺渡富良江,又即刻砍断浮桥,使尚未渡河的清朝官兵陷入敌军重围,全部损失。他沿途抛弃了大量辎重,退回镇南关,折兵六成左右。清廷给予撤职查办的处分。云南乌大经所部清军在途中闻讯,就退回云南去了。
阮惠击败了孙士毅以后,害怕清朝再次出兵,就立即到边境叩关谢罪请降,又请求册封;表示他将亲自到清廷朝觐。乾隆相信命定论,认为这是“天厌黎氏”,便册封阮惠为安南国王。1789年,阮惠派他的弟弟(另一个说法是找了一个容貌相似的人)冒名到北京朝觐。乾隆不知是假,在热河山庄接见了他。
西山朝建立的初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减轻赋税、鼓励垦荒,号召流亡农民回乡生产,减少寺院和僧尼,规定喃字为正式文字,等等。但它仍然沿袭了旧的封建国家制度,依靠旧的官僚机构进行统治;阮氏兄弟又互相争权夺利;新的贵族、功臣大量侵夺土地;再加上同阮福映的战争连续不断,人民依然十分疲惫、困苦。1792年阮惠一死,他的儿子年幼,西山政权就迅速衰落了。
西山朝曾经收用中国沿海亡命之徒,封给官爵,发给器械、船只,时常以采办军饷为名,出动乌艚船100多艘侵扰闽、粤、江、浙等省的沿海地区。清朝不得不派遣巡海部队进行追捕。在这批乌艚船被消灭后,缴获了西山朝发给的印信等物品。清朝提出责问,西山朝推说不知道,清朝也只好算了。
先前控制越南南方的封建统治者阮福映退到暹罗以后,同法国主教百多禄拉上了关系。1787年,百多禄受委托代表阮福映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政府签订条约,以割让土伦(今越南岘港)和昆仑岛、允许法国垄断贸易等为条件,换取法国的军事援助。这个条约,后来虽然由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而没有实施,但在这以前,百多禄仍然从他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调来了军舰和士兵,帮助阮福映造船、铸炮和练兵。1788年,阮福映在百多禄的协助下,趁西山军同清朝作战之时,攻占了西贡。1797年,阮福映占领归仁;1801年,攻陷顺化;第二年,攻陷升龙(今越南河内)。西山朝经过19年后覆灭了。
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闽人阮福映把缴获的清朝颁发给西山朝的封册和金印献给清朝皇帝,表示臣服,请求清朝册封,还请求以“南越”为国名。嘉庆皇帝认为,“南越”这个词语的含义包括了两广在内,不能使用,就于1805年把“安南国”改为“越南国”,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继续保持传统的宗属关系。这就是“越南”这个国名的由来。
图10 越南阮朝旧都顺化西城正门
阮朝建国,基本上取法于清朝和承袭了黎朝的制度。朝廷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针对长期分治和战乱的情况,首先是采取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和整顿封建秩序、建立官僚机构等措施。阮朝定都顺化,按照清朝宫殿的布局建造皇城,有勤政殿、太和殿,等等;又把全国分为南圻、北圻、中圻三个行政区,打破了长期南北分治的界限。阮朝抄用了清朝严酷的刑律;重新规定汉文为官方文字,请求清朝颁发给《康熙字典》;在公文中停止使用喃字;考试以汉文经义、诗赋取士。阮氏朝廷也采取了兴修水利、恢复生产等措施,但对各行各业加征各种苛捐重税,压抑工商业发展,封禁了许多市集,采矿多由官家垄断。土地仍然分为公田和私田,但分给农民的公田税收极重,造成许多农民弃地逃亡,再加上贪官污吏的压榨,人民生活十分痛苦。自阮朝成立到19世纪中叶,民变不断发生,遍及中、南、北三圻。从建国初期,阮朝的封建统治就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殖民势力入侵时,阮朝已经完全丧失了有效的抵抗能力。
图11 越南阮氏王朝“赐德”王时代“长寿”、“双龙”通宝
图12 越南阮氏王朝“明命”王玉玺
阮朝统治时期,由于民族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发展,文学领域出现了较为繁荣的景象。喃字文学有了空前的发展。诗人们继承了前代喃字文学的传统,把中国诗、赋的形式技巧地运用到喃字文学里,按越语的声韵平仄,组合成“六八”、“双七六八”等长短句式,创造出新的体裁。阮攸把中国的传奇《金云翘传》改写为六八体的喃字长诗,成为不朽的越南文学著作。胡春香、段氏典、县清观夫人等女诗人的作品,直到现在仍传颂不绝。《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喃字译本,已经成为越南民间广泛流传的书籍。
记录越族语言的喃字,由于笔画繁多,构造复杂,很难学会。17世纪来到越南的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传教士开始用拉丁字母记录越族语言,便于传教。在越南活动了差不多有30年之久的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德,1649~1651年间,在罗马出版了一本《越、葡、拉丁字典》和一本《教义纲要》,被认为是拉丁化越文的正式开端。但黎、阮两朝,都是尊崇汉字、汉文。连喃字都通不过,更谈不上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了。直到法国统治时期,法国殖民当局为加强控制,强迫采用法文为官方文字。作为其副产品,拉丁化的越文也逐渐得到推广。
图13 18世纪越南石刻“佛”字
阮朝对南方的柬埔寨和西方的老挝,继续加紧推行传统的扩张政策。
在安南战乱期间,暹罗支援阮福映反对西山朝,柬埔寨成了暹罗的保护国。阮福映取得全国政权后,立即回过头来与暹罗争夺对柬埔寨的控制权。1806年,阮氏向柬王纳翁真索要贡品,并派兵进驻金边;同时,又向暹罗国王郑华(即拉马一世)表示忠顺。1812年,柬埔寨发生了兄弟争夺王位的事件。纳翁真被亲暹罗的纳翁敦赶走,逃到西贡。第二年,越南派兵5000人护送纳翁真回国,赶走纳翁敦;在金边附近建立了“安南屯”,派兵驻守,对柬埔寨实行保护。1815~1820年,阮朝征用高棉人服役,开凿了从湄公河通往河仙镇的运河,作为界河。这样一来,阮朝既吞并了河东的领土,又为越南向柬埔寨运兵开辟了一条捷径。阮福映的儿子阮福皎继位后,于1833年在柬埔寨发动了一个越南化运动,借以排挤暹罗和加强对柬埔寨的控制,这引起了越南和暹罗之间的冲突。暹罗军焚毁金边后撤出,越军再次占领金边。
1834年,纳翁真死去,阮朝违背柬埔寨的习俗立安眉公主为郡主,把柬埔寨改名为“镇西城”,金边改名为南荣,全国划分为32个府、两个县,由阮朝派钦差大臣直接统治。接着,他们又把安眉公主带回嘉定,强迫高棉人穿越南服装,铲平寺庙,用佛像熔铸大炮;迫使佛教僧侣还俗。这些行为,大大地触怒了高棉人,纷纷要求留在暹罗的纳翁敦回国当柬埔寨国王。暹罗乘机派兵护送纳翁敦回国,配合柬埔寨民众打败了越军。越军被俘押到曼谷的约有2000人。
1845年,越南再次出兵侵柬,攻占金边,强迫柬埔寨向越南进贡,并迫使纳翁敦接受越南册封为“高棉国王”,才算罢兵。越南新国王阮福璇即位后,由于在东面需要对付法国和西班牙的侵略,才于1848年同泰国缔结和约,撤军回国,放回所有被扣留在越南的柬埔寨王室成员。三方规定,柬埔寨每年向暹罗纳贡一次,每三年向越南纳贡一次。以后,越南的南圻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就借口柬埔寨曾经向越南纳贡,说法国对柬埔寨也享有宗主权,从而于1863年侵占了柬埔寨。
在老挝方面,1827年,暹罗进攻万象国。国王阿弩逃到越南,越南以护送阿弩回万象为名,乘机出兵占领了镇宁府(今老挝川圹),接着又占领了万象地区,建立了镇靖、乐边两府,进而又占领了华藩(今老挝桑怒)、甘格、甘蒙等地,建立了镇边、镇定、镇蛮三个府,总共在清化、宜安、广治以西侵占了老挝的九州之地。1833年,华藩重新归附銮巴拉邦国。越南立即派兵进攻,一度占领鸾巴拉邦,洗劫了城市。阿弩王在请求阮朝援助时,曾经表示过愿向越南纳贡,以后,法国就以此为借口,说越南既然已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就对老挝也享有宗主权,从而侵占了老挝(1893年)。
太平天国失败后,1873年,驻在广西的太平军吴鲲部撤入越南。部将阿真为首的“红旗军”和贵生为首的“花旗军”进入老挝的川圹、查尔平原一带,击败了当时驻扎在这一地区的越军,占领了这一地区,不久被暹罗军击败,后来在当地分散定居。
法国殖民者对越南的侵略,在17世纪初就开始了。殖民侵略的先遣队——传教士和商人陆续来到越南。18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殖民活动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他们的进一步企图是以越南为跳板北向侵略中国。1789年,法国大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一度打乱了侵略越、柬、老的计划。等到法国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稳定下来,侵略活动又继续加紧进行。1843~1847年,法国借口援救教士,曾派军舰三次炮轰岘港。1858年,法国远东舰队联合西班牙战舰向岘港进攻,占领了岘港的屏障茶山半岛。1859年,法军攻占了湄公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区嘉定。1860年,法国再度伙同西班牙进攻南圻,占领了定祥、嘉定、边和三个省,强迫阮氏王朝同它签订了不平等的第一次西贡条约,规定把这三个省和昆仑岛割让给法国,允许法国军舰在湄公河自由航行,法国商人在越南境内自由贸易,开放土伦、广安、巴叻等港口为商埠,越南向法国和西班牙赔款400万披阿斯特(当时法国发行的印支币),越南必须通过法国才能同其他国家办理交涉,借以切断越南同清朝政府的联系。1863年,法国迫使柬埔寨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后,1867年又侵占了南圻西部的永隆、朱笃、河仙三个省。南圻大部分地区成为法国的殖民地。驻在这一地区的越军,人数虽然大大超过法军,但由于阮氏朝廷极其腐朽,一味对法国殖民者屈膝投降,没有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只有南圻人民和一些爱国的地方官吏,如张定等人,违背阮氏朝廷的意愿,进行了抗击法国殖民者的有力斗争。渔民阮忠直领导的新安民众抗法武装,坚持斗争有8年之久。
法国侵略军占领南圻后,陆续向中圻、北圻进攻。1874年,法国强迫阮氏王朝签订了更加不平等的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承认在外交上受法国监督,法国在越南享有治外法权,占有南圻,开放红河和河内、海防、归仁三个港口,越南进一步殖民地化。1883年,越南国王阮福暶死后,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法国殖民军乘机在顺化登陆,占领了都城附近地区,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越南接受法国保护。阮氏王朝被迫同法国签订顺化条约,确定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规定越南的一切对外交涉都由法国控制。同时,法国出兵进攻北圻,占领了部分地区。1884年6月,阮氏王朝被迫同法国在巴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最后条约”。
越南自从建立了自主的王朝以来,世代受封为中国的藩属。1805年,清朝再次与阮朝确定了宗属关系。然而,面临法国的侵略,腐朽的清政府却没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宗主权,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越南的安全与领土完整。事态发展的结果是法国在迫使阮氏王朝屈服以后,就进一步对清朝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它承认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清朝完全陷于被动应付的地位。
法国侵占南圻,正是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遭受失败、广西的太平军吴鲲部撤入越南北圻边界几省之时。阮氏王朝无力抵御太平军,就向清朝求援。清朝派遣广西提督冯子材率领军队进入越南,协助阮氏王朝打败了太平军余部;然后,继续驻扎在北圻,实际上成为针对法国侵略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但清政府一直不敢公开承认这一点,而是反复申明,清军进入越南只是为了协助阮氏王朝“剿匪”而已。
吴鲲死后,进入北圻的太平军发生了分裂。黄崇英率领的“黄旗军”继续在河阳(今越南河江)实行割据。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投降了阮氏王朝。刘永福被任命为三省提督,参与保卫北圻。1883年,法军公然向驻扎在红河三角洲的清军发动进攻。清军和“黑旗军”同北圻越南军民一起,对法国侵略军进行了有力的抵抗。1884年3月,刘永福发动反击,在河内城附近的纸桥大破法军,击毙了法将李成利(一译李维业),但由于清朝当局战和举棋不定,清军将领之间又互不相得,终于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法军的进攻,河内东北和西北的重要据点北宁和山西相继被法军占领。同时,法国军舰又开到厦门和吴淞口附近示威。清朝政府深恐事态扩大,即刻派遣北洋大臣李鸿章同法国签订了《中法天津简明条约》,事实上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规定中国从北圻撤兵,但没有提到撤军期限。
面对如此屈辱的勾当,中国朝野大哗,“舆论集矢李鸿章,指为‘通夷’”(见《清史稿》)。法帝国主义见清朝软弱可欺,继续施加压力。清军还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法军就开来接管地盘,双方发生了冲突,法军被击退。法国即刻向清朝发出最后通牒,除要求清军立即撤退外,还索要大量赔款。清朝不能满足法方的要求,谈判破裂。法国派遣军舰进攻台湾基隆,又占领澎湖列岛。1884年8月26日,清朝政府不得已下诏宣战。中、法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图14 西方画家E.比尔满1887年所绘的中越边境“南关隘”(镇南关)
在越南北圻前线,法军趁清军将退未退之时,发动了新的进攻,占领谅山,炮击镇南关。清朝只好再调主战派将领冯子材到广西边境领军作战。1885年4月,法军集中主力35000多人,猛攻镇南关防线。这时冯子材已经70岁,仍然精神抖擞,率军作殊死战。他亲自带领两个儿子直冲敌阵,大败法军于镇南关,又乘胜追击,攻克谅山,收复了以前驻防的地区。越南民众组织了忠义团两万多人助战,都打冯子材的旗号。西线红河中游,法军在宣光打退了刘永福军以后,又集中兵力向临洮府进攻。这时滇省总督岑毓英的部队分为三路向法军迂回反击,重创法军,打死法军指挥官五人,法军大败。
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巴黎,法国茹费理政府在议会中被反对党推翻。但正当形势极为有利的时候,腐败的清政府的代表竟在巴黎同法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中法停战条件》。以后,清政府又不顾越南民众和主战派将领的极力反对,派李鸿章同法国公使签订了结束中、法战争的正式条约,称为《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6月9日签订)。法国以解除对台湾的封锁为条件,换取了对越南的保护权。当清朝下令把军队撤回边界时,“将士扼腕痛愤,不肯退”(见《清史稿》)。法国又要求刘永福离开越南。清朝的命令下来,刘永福坚决不肯走。直到清朝多次严词胁逼,他才勉强回到广东。从此,越南正式沦为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法国对越南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规定南圻为直辖殖民地,由法籍总督直接统治;中圻为“保护领”,保留阮氏王朝的统治机构,另设法籍总监,一般内政事务名义上由顺化朝廷管理,法籍总监充当实际决策人;北圻为“半保护领”,名义上属于阮氏王朝,实际上“委托”法国代管。在中圻和北圻的地方行政机构中,越籍官吏受法籍总监委派的法国殖民地官吏控制。岘港、河内、海防被法国划为割让地。1887年,法国把被它侵占的越南和柬埔寨合并在一起,称为“印度支那联邦”,归法国印支总督统治。1893年,法国侵占了老挝,又把老挝也合并进来。这就是所谓“印度支那联邦”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