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一种强烈的地表人类活动过程, 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之间相互耦合相互制约, 城市化对资源及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剧烈影响, 而这种影响反过来又可能对城市化进程形成约束。 一般认为, 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为: 改变了城市区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改变气候特征, 出现 “热岛”效应; 改变下垫面景观结构特征, 水分循环系统发生变化; 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这些负面效应大多由城市化过程的资源利用不当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引起。
陈锐: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理学、经济学双学士。担任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战略学会社会发展战略专委会副主任,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国家减灾委汶川地震专家行动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兼职教授,北京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理事等学术和社会兼职。长期从事城市化战略、城市运行与发展管理、区域经济与公共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全球与中国城市化模式构建和路径选择、城市运行与发展适应性决策方法论、基于情景推演的城市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等核心理论成果。开展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奥运城市和谐运行模式、世界城市的公共事务管理、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基于智慧服务的现代公共服务业、以内涵式发展与和谐治理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管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创新园区(AIP)模式等应用实践,在国家、区域和城市的不同政策层面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关于成都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江门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研究、南通市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温州市2005~2020生态市建设规划研究、唐山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研究、中原城市群战略定位研究、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研究、北京市后奥运城市运行与发展模式研究、首都构建世界城市的环境建设战略研究、京津冀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等一系列立足中国典型区域及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性、前瞻性、示范性研究成果,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长株潭、中原等城市群(圈)的发展格局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