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都市想象——近代中国的“文明”上海与“文化”北平
在线阅读 收藏

“文明”与“文化”是社会文化史中的一组关键词。清末民初,“文明”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运动、变化和进步,“文化”则意味着面向过去的落后、保守与封闭。1920年代以后,“文化”被赋予道德与价值层面的含义,“文明”则蜕变为贪婪与物质享受与欲望的象征。近代上海在渐进引入西方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被自然地赋予了“文明”的城市想象。同时期的北京则因努力摆脱被视作传统与守旧形象的烙印,迈向“文明”的时代坐标而不得不隐匿在上海的阴影之下。1928年后,国民政府赋予北平以“文化”的都市想象,并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同。在将北平视作“文化”的象征以同逐渐被视作应当远离的罪恶贪婪和声色犬马的欲望载体的“文明”上海相区隔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也在形成自身的阶层认同感。上海“文明”因此让位于北平“文化”。北京与上海通过将对方视作“他者”的互构,形成各自的都市想象。这种想象缘于现实,但因镶嵌在民族国家叙事的话语中而与真实再现渐行渐远。

帮助中心电脑版